靠“打假”牟利?
無論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的信息發布是否違規,其屢屢發布報告質疑“方便面紙碗存有安全隱患”,到底所為何來?
“我的目的就是要讓所有方便面企業最終將內外層紙都改為原紙,使用再生紙的企業,就必須向我們證明其安全性。”董金獅還在采訪中稱,國際食品包裝協會此后將以每個季度作為節點繼續發布相關報告,并且要在年內讓所有方便面生產企業都采納其建議。
雖然董金獅自認此舉是在推動行業發展,但是在媒體的報道中,卻對其“真實初衷”多有質疑。
2012年12月21日,中國經濟網在報道中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聯合北京凱發環保技術咨詢中心發布方便面碗“不安全”的報告,是因為有利所圖。通常的方式是,董金獅通過北京凱發環保技術咨詢中心對企業收取一定“顧問費”,收了以后基本上就“沒事”。而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正是北京凱發環保技術咨詢中心的負責人。
就在當天,中國經濟網又再次發布報道稱,有自稱在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工作過的員工發帖講述了董金獅的“經營之道”。
報道援引網帖內容稱,董金獅在“打假”、“維權”的過程中善于自我宣傳,會員發展一度高漲,曾有幾次“出手”還讓一些企業付出大幅超過會費的代價。發展到后來,董金獅又和境內外資本、公關傳媒機構等合作“綁架”亞洲范圍內的上市公司,制作逼真的假丑聞煙幕,聯合實施短期做空,既掙服務費又可自己建倉,搏認沽權證和雙反向套保。
董金獅在采訪中向中新網財經頻道否認了所謂“前員工爆料”的內容,但承認確實收取有“會員費”。他認為,“企業支持該協會開展工作,并且收取會員費都開具了發票,沒有什么不妥。”
業內呼吁加強監管杜絕非法斂財
雖然董金獅認為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的身份和運營方式毫無問題,但有媒體報道認為,國際食品包裝協會是在香港注冊的社團,沒有在國家民政部備案,不僅不具備發布食品安全信息資質,甚至直指其為“野雞機構”,在身份和動機存疑的情況下,可能涉嫌不當謀利。
此前,以餐盒打假活躍于江浙滬和京津一帶的董金獅,就曾被《南方周末》質疑為“以打假為名,行盈利之實”。
康師傅發言人陳功儒告訴中新網財經頻道,去年12月幾大食品企業就已經聯合向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工商總局等部門提交了“關于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再次發布食品安全不實信息的緊急報告”,認為該協會“以營利為目標,通過媒體不斷地發布不實信息,將食品安全信息的發布,作為不當謀利的手段”,并懇請“國家相關部門深入調查,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以免事態進一步惡化、給中國食品工業帶來嚴重損害。”
對于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身份的疑問,董金獅向中新網財經頻道回應稱,香港注冊的社團不需要在民政部備案,其合法性也不容置疑,并堅稱其所發布的信息“沒有任何問題”。
盡管如此,對于類似國際食品包裝協會這樣的機構,各方仍有擔憂,并呼吁政府部門加強監管。
財經雜志在今年6月1日的報道中援引清華大學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的話稱,在香港注冊成立的這類協會,從法律上看是香港的NGO(非政府組織),而實質上是在其他法區內注冊成立,卻在內地開展業務的“離岸社團”。其中一部分以香港社團的名義,在內地運作時闖下了不大不小的禍,引發了問題卻沒有法律依據和具體職能部門對其進行監管。
報道還援引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楊岳的話稱,社會組織都應是非營利性組織,但不少組織都打著非營利組織的名義去宣傳、招攬會員,實際上其運作行為都是經營性行為,而且在牟取不當利益。鄧國勝指出,部分離岸社團可能又在內地注冊了公司,兩個牌子同時用,通過公司開展經營活動。
另據統計顯示,近三年來,民政部接到民眾對離岸社團的舉報有200多件,占案件舉報總數的50%以上。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官員指出,這些組織成立之初就是為了逃避監管,通過亂發牌、亂評比、亂表彰等活動進行斂財。(中新網財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