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世博會南非館館長杜書蒙
中國質量萬里行
文/本刊記者 宿希強
世博會、世界杯兩大全球盛事在6月歷史性地相遇了。對于第一次主辦世博會的中國和也是第一次主辦世界杯的南非來說,這次歷史性的相遇顯然不僅僅是“中國通過電視轉播收看世界杯,南非通過互聯網參與上海世博會”這樣簡單的互動關系。世博南非館如何完成對這一歷史機遇的獨特表達?同樣是發展中國家,同樣處于經濟的上升期,世博會與世界杯的交集對于兩個國家有著怎樣特別的意義?本刊特專訪了上海世博會南非館館長杜書蒙(Schoeman du Plessis)先生。
在世博南非館里,世博會吉祥物“海寶”和世界杯吉祥物“扎庫米”極富象征意義地完成了美麗的邂逅。對于中國來說,世博會將見證中國經濟的轉型,而對于南非來說,世界杯也被看做南非崛起的契機——正如世博南非館的主題“一個現代大國的崛起,時機到了”所表達的。
在外交官出身的杜書蒙看來,世博會和世界杯走到一起,首先是為中國和南非兩國提供了向世界展示自我的更大平臺,但雙方不是簡單的相互促進關系,“世界杯與世博會將為南非和中國帶來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共振”。
“世界的發展是有區域特征的,有一段時間歐洲比較快,另一段時間亞洲比較快……”
杜書蒙如此解釋南非館主題的涵義,婉轉地表達了現在是包括南非在內的非洲發展比較快的時候。他介紹,自1994年民主改革以來,南非踏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憑證是,截至2007年底,南非連續8年實現經濟擴張,是有史以來南非持續增長為時最久的一次。即便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南非政府通過具體的經濟刺激計劃及對世界杯數十億的資金投入,也已穩然過渡。
“南非和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杜書蒙說,同樣是成功的新興經濟體,同樣獲得了舉辦國際盛事的機遇,同樣處于發展的重要上升期,同樣有類似的發達城市,也同樣有著較多的貧困人口。在他看來,南非和中國有著巨大的融合與互補的空間。
早在2009年,中國已成為南非最大的貿易伙伴,“以前中國產品的聲譽并不是很好,但近年來中國的產品質量有了很大提高。”杜書蒙說,如電子、服裝、汽車等產業。更重要的是南非和中國經濟關系繼續縱深融合發展,“譬如煉油,南非的技術世界領先,這方面和中國寧夏合作比較多;銀行業,中國工商銀行在南非投資56億美金,占總投資的20%;采礦業,南非的技術比較發達,和中國的合作也將越來越密切……”
杜書蒙認為,“投資方面,中國在制造業的機會將越來越多,南非正在由原來的出口原材料為主轉變為加工成半成品、成品為主,這樣經濟附加值較高一些。”杜書蒙說,“其他如家電產業、電子產業、有機食品等產業中國同樣大有可為——以前和歐美交易多一些,現在和中國交易更多些。”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杜書蒙評價這一主題契合了南非“人道待人”的理念。他認為,“城市要讓生活更美好,政府必須起主導作用,重點要解決健康、醫療保障、教育等問題。政府應設法讓沒有工作的人進一步融入社會,關注女性、關注弱勢群體、關注殘障人士……”
也許,中國和南非之間的共振思維適合于所有參加上海世博的國家和組織,不僅僅特指世博會與世界杯,一如南非精神領袖曼德拉的名言:“時間,總是用來做正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