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今年國家對汽車市場政策調整的影響,國內汽車市場前5個月出現增速放緩。尤其是在實行限購政策的北京市場,很多經銷商甚至面臨生存問題。 在經銷商和整車企業的眼中,售后市場已經成為保證利潤和市場份額的關鍵,而咨詢公司艾睿鉑的一份研究報告似乎也驗證了這一點。
機遇:售后市場增長潛力大
日前,根據咨詢公司艾睿鉑對約40位中國汽車行業的資深高管調研后得出的結論顯示,對于中國汽車市場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高管們的預計顯然要更加樂觀。他們預計,中國汽車行業未來5年的銷售將保持在12至15的增長幅度。
但是,該報告也同時指出,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發展前景優于整車廠商,售后市場成為關鍵的增長點。
據了解,中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是目前世界上盈利最高的,去年,中國汽車零部件銷售收入為1.644萬億元,得益于零部件出口需求在2010年的復蘇,汽車零部件銷售的增長速度也高于整車行業,銷售收入比整車高了約7。
其中,中國制造的零部件在美國、日本、韓國和德國等國家的市場份額急劇增長,在以上幾個主要目的地的出口增長幅度皆在36至54之間。去年,國內售后市場需求占國內全部零部件銷售收入的14,隨著車輛老化和保有量增長,售后市場需求將成為其主要增長動力。預計到2015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將從目前的6000萬輛增長超過1.45億輛,而這將會推動售后市場的零部件銷售和服務產業年增長超過30。
艾睿鉑上海辦公室董事吳晶輝表示:“售后市場的增長為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和汽車經銷商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機遇,我們的調研和數據分析表明,售后市場的利潤非常高,對汽車經銷商而言,其近一半的毛利來源于售后市場。”
挑戰:核心技術或制約零部件行業發展
實際上,根據目前北京市場的典型特點來看,凡在市場上保持較好盈利水平的經銷商,基本上都是靠售后來取得利潤增長。
根據艾睿鉑提供的數據顯示,從中升集團(國內汽車經銷商集團)去年年報來看,其新車銷售毛利占總毛利的5.8,而服務毛利則占總毛利的48.9。
雖然零部件行業利潤較高,但是有專家也指出,目前國內零部件行業在關鍵技術和自主創新上的能力不強,且很多關鍵零部件是外方獨資,比如大眾在華DSG變速箱工廠,這對中國本土零部件企業發展來說非常不利。
為此,前兩年,在金融危機對汽車行業的打擊下,不少國際零部件企業陷入危機,這給了中國零部件企業以機會。比如,去年11月,太平洋世紀汽車有限公司就收購了通用旗下全球轉向與傳動業務NEXTEER。
近日,有消息稱博世將向亞洲企業出售其基礎制動業務。但據透露此消息的人士表示,由于該業務技術含量不高,因此其大的競爭對手并不感興趣。相反,包括韓國、中國在內的零部件企業則是此次出售的目標對象。
吳晶輝表示:“技術提升已成為供應商的重要議題,85的供應商計劃進行內部開發,59則預計未來3年進行有限的收購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