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車輛的特性
每款車都有它的特性,就像人無二致。但在相同的地域、人文等環境條件下,這里的汽車產品多少會帶有某些相似的特征,就好像人類的族群特征一樣。因此,在選擇汽車產品的時候,如果專業知識還沒有達到對每款車都知根知底的地步,僅憑對同國家或地區汽車產品總體特征的了解,也能大致分別它們的基本特性。
關于世界幾大車系的特性,記者已在前月專文詳細闡述。這里要強調的是,車輛特性直接影響你的駕駛感受、經濟及安全性。一般來說,歐系車底盤扎實、車身堅固,操控精準,發動機強調功率最大化且制造精良,能帶來更多的駕駛樂趣。但內飾普遍顏色單調而做工粗糙,為女性所不喜;美系車的車身安全性非常不錯,底盤也很沉穩,空間大且乘坐舒適是它的亮點。但作為高舒適性的犧牲,軟性懸架使車身過早地出現某些極限狀態,減震彈簧行程較長造成的車身連續顛簸也是促發暈車的一大因素。而且,油耗相對過高;日韓系車算是深刻研究了歐美車系的特點,車身結構上也強調高剛性,在外型和內飾等方面則非常注重美學效果,不僅顏色鮮艷而且用材和做工都追求精致,車型的更新換代也較歐美系車快很多。也許是在其他方面花的精力太多了,日韓系車在機械性能方面較歐美系車稍有不及,特別是高速時的操控、穩定及再加速能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還要補充一點,現在一些合資或本土企業采取全球采購的方式進行汽車生產,這個國家引進發動機,那個國家引進底盤生產線,自己設計車身等等。但只要弄清了零件的生產或采購國,也可依據車系的特性來判斷車輛的相關特征。不過,以目前國內的汽車制造水平來看,重要零件依賴采購的汽車產品在可靠性方面要較以整車(設計)方式引進的汽車產品稍微遜色。
怎樣的經濟性才合適
想買車的人都希望自己選擇的汽車是最經濟的。這里的“經濟”無非是省油、省修,但“最”就比較難把握了。以車系特性劃分,日系車是比較經濟的,因為它普遍要比同級別歐美系車輕幾十到幾百斤,而且日系車的口碑在這個圈子里也比較好,只要不出什么事故,返修率還是比較低。韓國車雖然也很輕,但卻沒有日系車技術那么先進成熟,因此“省修”方面可能不那么令人滿意。但經濟性畢竟不是選車的唯一標準,其他車系特別是歐系車在經濟型(國外叫小排量)車領域也是非常之老到。
如此便出現了痛苦的選擇,要么買經濟的日本車,卻少了些駕駛的激情與樂趣;要么買歐系車,卻不得不為加油或急轉彎時的愜意與享受多出幾張票子。這里,我們不妨借用一下招投標時的選擇標準——最佳適用法。把市場上同級別車型或你認為可選擇車型的標準油耗一一羅列,然后相加得出總數,再除以車型數得出平均值。哪款車的油耗值最接近這個平均數,則不妨優先考慮。
怎樣理解車輛的安全性
有人認為汽車的鋼板越厚越安全,因為厚就硬,硬就難撞壞;有人認為汽車的安全性取決于結構,鋼板厚點薄點沒有本質區別。記者認為,如果厚薄相差甚微,則對安全性沒有什么影響。汽車安全性分為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兩部分。前者主要是通過提高車輛的操控性、制動性等來預防或避免危險,后者是通過提高車身剛性、擴大吸能區或增加氣囊等在事故發生時來保護駕乘者的安全。鋼板厚薄問題屬于后者。
車輛在碰撞時,保護駕乘者的關鍵是車身的變形程度,這與車身結構設計和剛性有關。鋼板在其中的作用是最大限度保持車身結構的完整。因此,鋼板的安全性不是看它有多厚,而是體現在它的拉伸強度和張力上。一位業內人士曾告訴記者,他們使用的歐洲鋼材要比國產鋼材好很多。如何證實呢,做實驗:將進口鋼材拉展到一定程度,用顯微鏡查看表面,發現沒有斷痕,且呈一個又一個的圓形紋路,鋼材仍保持了一定的彈性。將國產鋼材拉展到同樣程度,表面雖也沒有斷痕,但出現了較密集的裂痕,而且幾乎難以繼續拉伸。
對購車者來說,安全性應該是選擇車輛時的第一標準。從世界汽車的發展歷程來看,歐洲和美國為汽車工業作出的貢獻多為發動機、車身結構、底盤技術等方面,而后來居上的日本則是在汽車電子、傳動系統等方面開創了新局面。僅以口碑而言,歐美車系的安全性要顯得實在一些。
多高的價位我們才能接受
買車砍價相信大家已不用記者多口羅嗦了。現在經銷商每臺車基本上只能從廠家拿到3%-4%的利潤返點,當然也有高的,但那不僅是少數,而且是比較新一點的品牌,這些品牌現在大多處在有價無車的局面,要砍下價來不是很容易。這里記者想要提出的觀點是,如果你看中的汽車價格基本接近自己的目標車價錢了,你會不會馬上行動呢?答案不會那么統一。
一些準車主往往在車價降下來的那一剎那改變了主意。原因很簡單:以后還會跌。這個觀點讓人哭笑不得。如果把國內車價完全不跌的那一天預計一下,估計最少得到2010年。前提還得是國家的汽車產業調控計劃正常實現,到那時全國就剩那么三四家大的汽車集團了,價格體系才有可能逐漸平穩。能忍那么久,當然是好事。但對那些還在制定目標價格計劃或想買車又怕轉眼即跌的準車主而言,該出手時就出手不會是個遺憾的抉擇。以今年為例,照目前的市場熱度,如果沒有大廠家政策性價格調整,10月份以前很難出現大面積的降價行為。一些廠家可能會因為生產線改造或擴建完成后調整產品結構出現一定的降價幅度,但其額度也肯定有限,不會對市場造成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