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送修車,店家搖錢樹——揭秘汽修行業坑蒙“三大陷阱”
新華網重慶7月6日電(記者韓振)隨著近年來我國汽車保有量的逐年增多,汽車修理店也如雨后春筍,車主與汽修店的糾紛亦層出不窮。新華社記者近日在重慶調查發現,由于行業監管不善,不良商家誠信缺失,一些汽車修理店把客戶送修的汽車當成了搖錢樹,惡意給消費者設下“消費陷阱”,嚴重影響了消費者權益和汽車修理行業本身的發展。
坑蒙“三大陷阱”令人防不勝防
重慶渝北區一汽車修理廠老板吳軍從事汽車修理行業10余年,對汽車修理行業了如指掌。深感汽車修理行業混亂的他向記者證實了普遍存在的行業亂象,并向記者透露了汽車修理廠的坑蒙“三大陷阱”。
一是“以次充好”。這又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以假亂真,即以仿品當作原配件出售;另一種是以舊充新,即以舊配件當作新配件出售。
據吳軍介紹,近年來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多,汽車修理廠也遍地開花,相互競爭也日益激烈。為了爭奪顧客,一些修理廠相互壓價。修車費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工時費和材料費。工時費基本賺不到錢,主要是通過配件賺錢。一個大配件可賺翻倍的錢,一個小配件可賺數十倍的錢。
“一個普通車型的方向機,原裝的進價3000多元,而高仿的只要1000多元;普通的剎車片原裝的進價200多元,而高仿的只要80元。一些修理廠為了賺取真假配件價差,賣的是高仿配件,收費卻是按原配件。”吳軍說。
吳軍還告訴記者,一些汽車修理廠還拿報廢車上的舊零件充當新配件使用。這種情況主要是修理高端車時,因為高端車原配件價格更高,所以這種“以舊充新”的利潤空間更大。
二是“偷梁換柱”,即將沒有損壞的原配件偷偷換成仿品或者舊配件,將拆下來的原配件高價賣給其他車主。
吳軍告訴記者,一些汽車修理廠還將完好無損的汽車原配件拆下,換成仿品,而車主在取車時,往往只關注被修理的部分,且被換的零件多為非關鍵部位,因此這條騙術經常能夠得逞。
“俗話說‘紙里包不住火’,這種‘偷梁換柱’騙術早晚要被車主發現,因此一些修理廠為了規避風險,多用于過路客身上,宰一次是一次。另外,一些沒有任何資質的修理廠,因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更常用這種方法。”吳軍說。
三是“漫天要價”,即不著邊際地叫高修理費用,等待消費者來還價,在消費者獲得打折滿足感的同時,悄無聲息地將錢賺到。
吳軍稱,汽車修理在埋單環節也陷阱密布。目前,只有一類資質的修理店明碼標價收費,而二類和三類修理廠都沒按標準收費。討價還價成為車主和修理廠的必要環節,一些修理廠往往漫天要價,車主一不小心就會走入設好的陷阱。
“一般情況下,修理店報價往往比配件進價高30%-50%左右,并在此基礎上給消費者適當的折扣。一些修理店為了提升利潤空間,先提高報價,再進行打折。表面折扣可能更低,實際賺得更多。”吳軍說,一些汽修廠還把“小病當成大病醫”,故意夸大車子存在的問題,一些不懂行的車主,出于愛車心切,往往心甘情愿地掏了腰包。
汽修行業成為消費糾紛、投訴“重災區”
記者從重慶市運管部門獲悉,在去年的汽修市場清理過程中,該部門查處無證經營955戶,越類維修176戶,不規范作業、經營近500戶,查處使用假冒偽劣配件的案件也逐年增多。
據重慶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投訴部主任喻軍介紹,目前汽修行業成為消費糾紛、投訴“重災區”。近年來汽車維修投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長,去年重慶相關投訴達800余件,今年預計將超過1000余件。汽車維修行業因專業性較強,侵權多在使用過程中發生,消費者權益有效保護難度很大。
專家呼吁加強監管 讓不良商家“無計可施”
汽修行業亂象叢生,不但影響了行業信譽,也侵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甚至危及生命,一些專家呼吁對汽修行業加強監管。
據重慶市運管局維修處處長鐘彬介紹,重慶目前共有維修企業近9000家,其中一二類維修企業約1900家。由于維修市場開放程度高,準入門檻低,企業維修質量、服務水平參差不齊,行業質量、服務方面的投訴呈上升趨勢,“由于當前汽修企業過多,且良莠不齊,主管部門很難實現全面監管,這導致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王安白稱,不良商家之所以敢置車主的生命安全于不顧,在于風險小、回報大。要解決這種情況,必須加大監管力度,讓不良商家“得不償失”。
“首先,主管部門應當加大檢查力度,不能讓不良商家感覺‘逍遙法外’;其次,應當健全消費投訴處理機制,汽車修理涉及生命安全,將這類的投訴從速從簡從重處理,鼓勵車主舉報投訴;再次,政府主管部門畢竟人力、物力、精力有限,不可能將數量龐大的汽車修理店全部納于監管之下,可借鑒國外組建社會組織參與監管,探索‘小政府、大社會’管理模式。”王安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