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上任三把火”。今年,江淮汽車集團原董事長左延安退休后,原總經理安進履新。安進走馬上任董事長職務后,大刀闊斧的進行了一系列調整,新戰略也應運而生。前陣子,江淮發布雙品牌戰略,將“瑞風”和“和悅”從產品品名中獨立出來,升級為江淮汽車旗下的子品牌。
事實上,如此大動干戈也實屬無奈之舉。2012年,受國內汽車市場大環境影響,大部分汽車品牌增長乏力,自主品牌處境尤為艱難,江淮汽車是個典型。今年1至10月,江淮汽車在各個乘用車細分市場都出現了大幅下滑,其中,轎車、MPV和SUV分別下滑16.3%、18.5%和28.5%。
迫于市場壓力,江淮不得不在戰略腳步上做出轉變和調整,以緩解盈利難題。新一把手安進還表示,到“十二五”末,江淮汽車要力爭實現整體上市。在受江淮宏圖構想熏陶的同時,我們也該清醒的考慮,江淮是否到了可以分品牌的最佳時機?
雙品牌戰略落定
在廣州車展期間,江淮發布雙品牌戰略,將“瑞風”和“和悅”從產品品名中獨立出來,升級為江淮汽車旗下的子品牌。
按照規劃,未來江淮乘用車旗下的新產品將按目標客戶區分,分別歸入“瑞風”與“和悅”兩大品牌之下。其中,“瑞風”主要面向公務、商務及城市個性化市場;“和悅”主要面對大眾化和家庭消費市場。
而在此之前,奇瑞出于精兵簡政砍掉多個子品牌,縮減品牌戰線;吉利變品牌分管制為大區集中制。在眾多自主車企應對近兩年車市復雜情形采用的“集中全力突擊主線”戰略的背景下,江淮卻選擇與其他自主品牌汽車企業背道而馳的方式,單列出兩個品牌提升為子品牌。
事實上,江淮做出這個決定的過程也很艱難。安進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雙品牌戰略在江淮汽車內部引起的爭論很大,可以說是一件非常糾結的事情。“如果僅僅就產品品種做品牌宣傳,江淮目前8個品牌都叫響在規模上是難以支撐的。”安進說。
從安進的言辭中不難看出,江淮在推出雙品牌戰略之前就已經意識到戰略可能帶來的弊端。但最終還是將瑞風和和悅品牌獨立,一是迫于市場表現疲軟,盈利持續走低,8個品牌分別宣傳的費用壓力;二也是希望淡化江淮的商用車品牌形象,更好的發力乘用車市場。
“這是一個大膽的計劃,評價它好與不好為時過早。但是,企業在進行戰略調整時對藍圖構想通常都振振有詞,最終收效如何還是未知數,只能通過市場的檢驗。江淮的這次調整,在我看來‘賭’的性質比較大,若一步錯那就是步步錯,再調整恐怕很難。”一位業內人士對車訊網編輯說。
在新舊“一把手”交替和雙品牌戰略規劃之際,江淮也伴隨一些人事上的變動。江淮汽車乘用車營銷公司總經理王朝云就在這期間離任,后轉赴北汽福田任品牌總監。這位江淮“老人兒”自1984年大學畢業后就進入江淮汽車,伴隨江淮走過了近30年,親眼目睹江淮一路走來的一點一滴。而在這個時候,王朝云選擇離開江淮,另謀高就,其中有怎樣的沖突和緣由便不言自明了。
江淮的“慢半拍”Style
江淮汽車發展的近五十年來,可以說,左延安代領江淮走過了一個“時代”。
2011年,也是左延安的離任消息頻繁傳出的一年,江淮共銷售汽車46.65萬輛,比2010年的44.25萬輛增長5.40%。雖然略微高于行業平均增幅,但與當初設下的全年同比增長50%的目標相差甚遠。
為此,業界多有猜測左延安的離任與江淮的業績下滑有關。更有甚者指出,領導層換屆之時,或多或少都會有業績下滑的傾向,這是為下一屆領導層提供業績成長空間的業內“潛規則”。
今年2月,安進接手江淮后,大有帶領江淮走另一個發展方向的韻味,方式方法也有些急功近利。其提出,到“十二五”末,江淮汽車要力爭實現整體上市。這也就意味著,首先要破解江淮在商用車和乘用車兩個領域盈利均衡性的難題。
基于此,江淮迫不及待的推出雙品牌戰略,希望借此淡化江淮品牌的商用車痕跡。但在今年,江淮的市場成績單中,并未體現出新官上任應有的積極趨勢。前十月,江淮汽車在各個乘用車細分市場都出現了大幅下滑,其中,轎車、MPV和SUV分別下滑16.3%、18.5%和28.5%。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實上,江淮市場業績大幅下滑也是歷史積累的逐漸體現。成立于1964年的江淮,歷史可以比肩一汽和東風等元老型汽車企業,但是,江淮在長期以來發跡于底盤并且側重商用車的發展戰略,使它失去了轎車從奢侈品到走進普通百姓家庭的宏觀趨勢的助推力,錯過了國內乘用車黃金發展的十年。
寄望“逆勢突圍”
可以說,江淮此次的奮身一搏也有很多無奈的韻味。江淮此前公布的目標是,2015年實現銷量160萬輛。按照江淮今年的銷量情況來推算,至少要連續3年實現銷量年均增長超過50%,才能實現目標。
另據悉,江淮的盈利模式嚴重依賴輕卡、底盤和MPV等車型,乘用車板塊至今尚未實現盈利。照此發展,三年時間要完成商用車和乘用車領域的盈利平衡從而達到整體上市的終極目標,這對江淮而言可能性很小。
今年前11月,江淮銷量為411012輛,同比下降6.92%,這與要完成2015的160萬目標需達到的年增長50%相差甚遠。難以逾越的障礙就在面前,安進接手江淮后,也不得不另辟蹊徑,放手一搏了。
安進也曾對媒體坦言,江淮啟動乘用車雙品牌戰略,也是出于盈利的考慮。“今年是我們的調整年,增長不是今年的主旋律。”面對銷量大幅下滑,安進的反應似乎很“淡定”。安進表示,下一步江淮將調整產品結構,提高增長效率,增加自我發展能力。
人們總是習慣于拿前任和現任兩位領導做比較。左延安1990年開始執掌江淮,在任12年,是目前為止,車企所有“一把手”中資歷最老的一個。1990年,左延安上任廠長時,在清一色的汽車國企中,江淮排名第29位;21年后,在所有國企、合資、民營汽車企業中,江淮已經進入前8名。
想必這些成績,對安進而言也是身上的重擔。雙品牌對于江淮來說,應該算是安進帶領江淮逆勢突圍的起點。我們也不妨猜測和期待,安進所帶來的江淮時代會是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