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消息引起很多人的關注,寶馬中國總裁史登科將在明年提前退休。而當下寶馬在中國正在全力追趕奧迪,這一重大人事變動會給寶馬帶來怎樣的影響讓很多人猜測。在2004年史登科轉戰寶馬之前,寶馬在中國遭遇發展尷尬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國人不了解中國市場。實際上寶馬能夠在近幾年迅速上位緊追奧迪的重要一點是在史登科的帶領下,寶馬對于中國本土化的高度重視。
史登科是跨國車企中少有的中國通,對中國文化也較其他跨國企業管理者更為了解。這種重視體現在產品上,是中國特色的長軸距版寶馬,在價格上不再一味的追求高檔品牌的高價格,而是讓做一個讓人消費得起的高檔品牌。在人員的使用上,則是重用很多中國本土的青年才俊,使得寶馬的中國團隊更為本土化、年輕化,也更善于傾聽中國消費者聲音。在這樣的團隊運作下,寶馬品牌形象由暴發戶逐漸轉變為青年人追逐的目標。史登科在任的8年里,把寶馬在華年銷量從不足2萬輛拉升到今年的30萬輛,足足增長了15倍,現在華晨寶馬一天的產量相當于2004年一個月的產量。
而接下來如何保持這種增速、繼續寶馬在中國健康發展,也成了史登科后繼者需要面臨的難題,畢竟過去8年的中國高檔汽車市場堪稱黃金期,而黃金期過后必然會面臨著低谷,今年高檔車市場的跳水表現已經初露端倪。與開創事業的時期相比,未來高檔車市場將進入更為細化、更為個性化的時代,不是說單單為中國市場加長車款就能夠滿足的。對于寶馬如何保持優勢求發展,就必須對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有著更為深入、細致化的了解,并尋求各種條件予以滿足,但史登科的繼任者安格面臨的局面并不明朗,對于這種未來可能的市場變化,史登科也曾表示想要貼近和滿足這些需求將會更加困難。更何況在中國成為寶馬最重要的海外市場的時候,德國總部對于寶馬中國的干預度已有明顯提升。包括對后續新車型引進、財務預算等方面,寶馬中國需要更多地向德國總部匯報,這對于需要更多個性化元素的寶馬中國來說不得不說是一種束縛。
而已在寶馬集團任職近25年的安格,又恰巧來自寶馬德國區,先后在多個地區領導過多種職能部門,其中1998~2002年曾在寶馬韓國與寶馬泰國擔任總裁。和一直扎根中國、了解中國的史登科相比較,安格更類似于目前日系車企在中國的高層。從這點上看,與其說是寶馬為中國準備的管理人才,倒不如說是為寶馬總部為自己加強對中國市場控制而配備的干將。
更何況安格此前所就職的這些區域市場與中國差別巨大,無論是規模還是需求都無法與國內市場同日而語。安格上任之后顯然需要一個不短的過渡期。也正因為如此安格表示寶馬在華戰略不會做出變。但作為寶馬中國新任管理者,不改變也同樣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奧迪和奔馳的競爭下,寶馬的不變就等于要面臨市場的萬變。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寶馬也面臨著高檔車庫存增加、價格跳水、利潤下滑,加強渠道競爭力將是安格急需求解的第一道“方程式”,而這道方程式的求解過程、結果都將直接影響整個高檔車品牌的中國乃至全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