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的不斷攀升,人們對車內空氣質量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雖然已有大量研究證明了車內污染對健康的危害,但由于沒有評價標準,引發了不少糾紛。近日,國家環保部與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該指南對苯、甲醛等8種常見的車內揮發性有機物濃度設定了限值,于2012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
車內環境也能致癌
據統計,截至2011年9月底,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達1.99億輛,私車數量破7000萬輛,占汽車保有量的七成之多,這一數據還在不斷刷新。但調查顯示,國內九成新車空氣污染嚴重,即使開了五年的舊車,也很難有達到合格標準。
“車內空間狹窄、密閉,污染物不容易揮發,尤其是夏天陽光照射和冬季開暖氣時,車內污染物會大量聚集。”國家室內環境與室內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告訴本報記者,據調查,大約有65%的駕駛員在駕車時會由于車內環境污染問題出現頭暈、困倦和咳嗽等現象。“之前就發生過類似事件,大連一位消費者開車行駛兩個多小時后與同方向行駛的一輛汽車相撞,‘肇事元兇’就是車內高濃度的有害氣體。”宋廣生說。
車內污染對健康的危害更大,它不僅對人體的神經、免疫、內分泌以及生殖系統產生不利影響,甚至有可能致癌。2002年北京一名消費者開上新車不久,就出現了大量脫發、頭暈等癥狀;2003年北京發生了一起車內污染導致“苯中毒死亡”事件;2006年,重慶消費者因車內污染導致肝癌。
8種物質是元兇
車內污染之所以有這么大的殺傷力,取決于空氣中的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乙苯、甲醛、乙醛和丙烯醛這8種致癌物,它們來自三方面:一是配飾,如座套、頭枕等。二是汽車內飾,如真皮座椅、地膠等。三是生產所需的稀釋劑、膠水油漆以及涂料等。此外,由發動機排出的有害廢氣,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也會危害健康。
對此,該指南做出了限定:致癌物苯每立方米濃度小于0.11毫克,甲醛小于0.1毫克;可疑致癌物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乙醛、丙烯醛的濃度分別為每立方米小于1.1、1.5、1.5、0.26、0.05和0.05毫克。“這項標準的實施不但為監督部門提供了依據,也可以有效提高汽車生產企業對材料的安全選擇和控制程度,還為解決車內質量糾紛提供了依據。”宋廣生說。
冬季車內污染最嚴重
宋廣生指出,冬季車內污染比較嚴重,要特別注意:如果天氣晴朗,開車時不妨給窗戶留個小縫,讓發動機排放的一氧化碳等廢氣排出去。霧霾天不要開窗;空調要常清潔,研究發現車內50%的霉菌、70%的螨蟲來自空調過濾系統;汽車長時間停止,要關掉空調,以免中毒。
另外,新車污染更嚴重,主要是甲醛和苯污染。甲醛多是來自座椅、車頂裝飾等內飾材料,而苯主要來自地膠。宋廣生建議,新車買回后不要馬上開,除了每天開窗通風,可以在車里多放一些活性炭、柚子皮或菠蘿、檸檬等熱帶水果,這些是天然的“空氣清新劑”。不用車時,也可以打一小桶清水,倒些醋,放在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