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經歷福島和切爾諾貝利兩次核泄漏危害后,對核能的利用開始反省甚至拒絕。能源界開始了對未來能源新的思考和規劃,在思考中水能、風能、潮汐能先后被認為都不能滿足人類長遠需求。太陽能被譽為伸手可得的溫暖資源,甚至被稱為人類最理想的新能源。也有專家預測,在世界能源結構轉換中,太陽能將處于突出位置,并在21實際中葉達到30%的比例,次于核能居第二位,到21世紀末,太陽能將取代核能居第一位。
如上所述,對核能質疑也好,拒絕也罷,太陽能廣泛利用已經是板上訂釘的事情了,甚至還有言論指出,太陽能行業的巨大前景會帶來巨大的市場,而這個市場應該轉移到國內。
眾所周知,太陽能輻射是清潔無污染的,但是不要忽視一點,在利用太陽能的過程中我們使用的設備并不是綠葉,其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不容忽視。
首先,設備生產過程污染。提到太陽能設備不可不提其重要生產原料多晶硅,多晶硅的生產是一個提純過程,金屬硅先轉化成三氯氫硅,再用氫氣進行一次性還原,這個過程中約有25%的三氯氫硅轉化為多晶硅,其余大量進入尾氣,同時形成副產品四氯化硅和TCS、DCS。這些副產物當中,四氯化硅為無色或淡黃色發煙液體,易潮解,屬于酸性腐蝕品,對眼睛和上呼吸道會產生強烈刺激,皮膚接觸后可引起組織壞死,屬于危險物質;另一種副產物為含DCS的TCS,其中DCS理化特性與四氯化硅接近,如果生產過程中的回收工藝不成熟,這些含氯有害物質極有可能外溢,存在重大的安全和污染隱患。
其次,光伏發電系統廢棄物污染。光伏電源系統具有一定壽命,其廢棄物對環境具有很強的破壞性。光伏發電系統使用的蓄電池大部分都是鉛酸蓄電池,該電池內含有大量的鉛、銻、鎘、硫酸等有毒物質會對土壤、地下水、草原等造成污染。
再次,光污染。在太陽能被大范圍利用后,城市中的光伏電池表面玻璃和太陽能熱水器集熱器在陽光下反射強光,形成光污染。專家研究發現,長時間在白色光亮污染環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視網膜和虹膜都會受到程度不同的損害,視力急劇下降,白內障的發病率高達45%。還使人頭昏心煩,甚至發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緒低落、身體乏力等類似神經衰弱的癥狀。
我們在對綠色太陽能利用充滿期待的時候更應該清醒地看到其帶來的風險。在我國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發展方式已經為經濟社會帶來沉重的包袱。在利用太陽能,看到商機的同時,更應該早規劃、早動手,加強科技創新,將污染治理在發展之初,只有這樣太陽能才能成為真正的綠色能源,造福于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