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警示:買家電別輕信新技術概念
納米技術、負離子、光觸媒……新概念層出不窮,專家提醒消費者買家電別輕信技術概念
中國的家電市場從來沒有缺少過口號,環保、品質、服務都曾風行一時。而眼下的家電市場又淪為技術概念炒作的重災區。空調有負離子的、光觸媒的、氧吧的、光波的、換氣的,冰箱有納米的、維生素的,洗衣機有臭氧的、銀離子的,微波爐有紫微光的、光波的;還有以節能為賣點的變頻空調、變頻冰箱……甚至有些廠商把空調最基本的換氣功能也拿來當新概念炒作,其結果是消費者被這些概念忽悠得暈頭轉向。
技術概念炒作不可信記者的朋友小唐計劃在10月底結婚,這兩天正忙著為新居添置家電。不逛還可以,一逛真驚奇。今天的家電市場真是讓她眼花繚亂--納米技術、光觸媒、鈦金、負離子等諸多讓人不知所謂的名詞鋪天蓋地,大有語不驚人誓不休之勢。
采訪中發現,自從納米技術問世以來,諸多家電產品一夜間都披上了納米外衣--納米洗衣機、納米冰箱、納米空調、納米熱水器等等,一下子都被賦予了神乎其神的殺菌功能。
但專家介紹,這些只不過是一些家電廣告中借概念炒作的一種“自我包裝”。所謂的納米洗衣機,說是能夠在洗滌過程中殺死衣物中的細菌,其實用的是微米技術甚至其他技術,而且只是應用在滾筒洗衣機外筒的內壁上,對于最容易產生污垢的內筒外壁還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所謂的納米冰箱,說是能夠在食物儲藏過程中有效殺死食物中的細菌甚至能分解蔬菜中的農藥,事實上也不過是添加了一些氧化鈦細粒,產生了一定的抗菌性能而已。
光觸媒對于消費者來說也已經不是陌生的名詞了,因為空調、冰箱就連臺燈都打出了光觸媒概念,再加上廠商的大肆宣傳,早已盡人皆知。目前,光觸媒作為一種可以清潔空氣的技術,被廣泛應用到了各種家電產品上,其中應用最多的是空調。記者走訪了幾個品牌的空調專柜,發現不少空調都帶有光觸媒功能,有的還聲稱利用“甲醛克星”濾網,通過光觸媒技術,能有效去除室內裝修產生的甲醛,并可將甲醛分解為二氧化碳、水等物質。這些能“吃”甲醛的空調真的這般神奇嗎?光觸媒真的能賦予產品神奇的清潔空氣的力量嗎?消費者難以聞其“詳”,但是也就是在這半信半疑中,許多消費者還為這個并不了解的概念花了大筆的錢。因為任何產品只要加入了新概念,價格都會比同類產品高出一大截,加了光觸媒功能的家電產品當然也不例外。
而某生產企業負責人承認,光觸媒發揮作用要有一定的條件,首先肯定得有光,太陽光、紫外線燈都可以,而實際的殺菌效果要看產品自身的品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李亞棟表示,以目前的技術水平,要想完全地去除空氣中的甲醛、氨、苯等有害物質,專業的空氣凈化設備尚無法達到。在空調中加入光觸媒,可能有一點兒作用,但效果有多大目前還不得而知。
此外,還有不少品牌的家用儲水式電熱水器上都貼有醒目的“鈦金”“藍寶石”等字樣。銷售人員說:“鈦金就是鈦合金,是熱水器的內膽材料。由于北方的水質較硬,很容易結垢,使用鈦金后可以讓熱水器的內膽更結實、更耐腐蝕。”專家解釋:“行業內并沒有做過這樣的劃分,這更多的是一種概念炒作。”
現在,市場上號稱“免拆洗”的油煙機越來越多,通常都宣稱一張油網就能把油煙一網打盡。而電飯煲和微波爐等小家電也都聲稱自己有健康、消毒功能。并且,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重視,電風扇、空氣清新器也都紛紛帶有了“負離子消毒”功能。專家認為,像電風扇、電飯煲和微波爐等產品,可能具有某些健康的功能,但是直接能與消毒功能掛鉤的目前只有消毒柜與空調。空氣清新器有“負離子消毒”功能也受到專家的質疑:空氣清新器主要是靠負離子發生器凈化空氣,保持空氣清新,使細菌等不易滋生,何來消毒功能?一位家電銷售人士透露,某些空氣清新器打著“負離子消毒”的招牌,其成本只有200元左右,但要賣到1000元以上;不少空調打著“紫外線消毒”的概念,就可以加價500元以上;而油煙機外殼上寫上“免拆洗”字樣,就把價格抬高300~500元。
各種概念為何風行市場業內專家分析指出,不可否認,概念炒作確實可以使產品推出后迅速點燃市場、吸引消費者的眼光以及媒體的關注,為企業帶來豐厚的經濟利益。但是,如果消費者在使用后發現其功能并非如促銷員或產品說明上所述,就會對產品、對行業的信任度逐步喪失,給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帶來不利影響。在倡導理性消費的時代,如果不在產品性能質量上實實在在下工夫,慣用概念炒作的企業必將陷入泥潭。
對于各種技術概念風行的原因,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江洪則指出,目前一些企業敢于大膽渲染空調的神奇功能,便是鉆了健康空調“無法可依”的空子。因為對于這些健康功能能否真正實現、能夠持續多長時間、殺菌效果究竟如何,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標準。
此外,大多數消費者對家電產品和技術不了解,挑選家電時容易受企業宣傳的影響,也是導致企業跟風炒作概念的原因之一。中國家電協會的有關負責人分析說,比如抗菌、殺菌概念的炒作。在國外,由于市場已發展得非常成熟,家電對于家庭來說只是生活必需品,買家電就像買菜刀一樣,消費者會很理性地關注家電產品的品牌、質量、工藝設計、功能的實用性等。因此,國外家電企業在推出新技術、新產品時往往只是在賣場展板上說明產品的功能及技術原理等,而不會像國內企業,把新技術、新功能提煉成玄而又玄的概念。其實,大多數概念的背后都需要有比較強的技術支持,企業的著力點和重心應該放在技術改進和創新上。
專家支招應對概念迷霧新技術新產品在剛剛推向市場時,如果能夠有通俗易懂的概念相配合,的確能夠讓消費者比較快地接受并購買。這種概念的提出,可以被看作是企業的自我聲明,這種聲明背后應有真正的技術支持。專家指出,新的技術概念,如果已有相關國家標準,其指標就應高于國家標準,沒有國家標準的,也應該有相關的數據證明。對于沒有技術支持的純概念炒作,應視同欺詐給予重罰。
業內專家提醒消費者,出于市場推廣的需要,目前的家電企業過于關注對產品技術的選擇,從而將消費者導入了概念消費的選購誤區。而消費者在選購家電產品時,應講究實用,主要關注產品的性能、效果。對于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消費者并沒有必要對產品的技術有深入的了解,而只需要要求企業出示產品的性能檢測數據就足夠了。比如,對于洗衣機的烘干性能,要了解6個方面的指標:含水率、耗電量、耗水量、程序時間、平均干燥度和凝結效率(對冷凝式干衣機)。以上標準有些是矛盾的,比如衣服的含水率低一些的話,就需要耗電更多,程序時間也要長一些。所有指標需要在一個程序下全部達標才能認為是合格的。企業一方面應該本著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慎重提出概念;另一方面,消費者比較各種產品的性能時,一定要查看檢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