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逐漸變冷,孝順兒子給臥病在床的老父買了臺二手空調,不想,用了沒幾天,空調便“罷工”了,找賣家修理,卻連攤位都找不到了。對此,業內人士提醒:二手空調不僅售后服務難保障,還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消費者購買時,一定要當心。
市民倪先生的老父長年臥病在床,因家中經濟狀況不太好,今年1月初,孝順的倪先生在小東門舊貨市場,以1000元的價格買了臺三菱變頻空調孝敬老父。購買時,攤主說可負責為其安裝,并保修3個月。拿回家后用了不到一個月,便 出現了故障,倪先生找到攤主,對方還真守信,讓人上門來維修了。11月中旬,天氣轉冷后,倪先生開空調取暖,僅僅用了10天,空調就“罷工”了。當他再到小東門舊貨市場去找那位攤主時,卻發現早已攤去人空了。無奈中,倪先生找到正規維修單位要求修理,卻遭到拒絕。
無獨有偶,家住蕩南小區的李女士也遭遇類似尷尬。她在原312國道中涼橋旁的舊貨市場購買了一臺二手空調,10月份安裝好,用了不到兩個月就故障不斷。她去找攤主,攤主卻稱二手空調不保修,要修得收修理費。李某想投訴,才想起當時自己為了多便宜些,沒讓攤主開發票。
據業內人士介紹,類似情況是普遍現象,事實上,一些二手空調在出售前便已動過手術,有的機芯都被掉了包。二手市場攤主流動快,一旦所購買的空調出現問題,找人維修都很難。而一些正規的維修單位又不愿意為這些產品提供維修服務,因為二手空調存在安全隱患,可能會危及用戶或是維修人員的安全,同時也很難保證維修質量,往往粘上手就成了“燙手山芋”。業內人士稱,一般空調的使用年限是8年,二手空調有些已經過了使用年限,此外,如果壓縮機質量不好的話,不僅會導致制冷效果差,還存在安全隱患。因而,消費者在選購二手空調時一定要慎重,并及時索取發票,以防意外。
在中涼橋舊貨市場,記者發現,二手空調依新舊程度、品牌及功率大小,價格差異很大,最便宜的1匹掛機只要500元,六七成新的1.5匹掛機也僅需850元。一位攤主告訴記者,由于今年空調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好些消費者便到舊貨市場來淘便宜貨了,其中以酒店經營者、租房者相對多些。當記者問及有無產品說明書時,對方稱,“回收時一般都不帶說明書的,再說現在誰還不會使用空調,哪還用得著說明書。”
從今年3月1日開始,由商務部審核通過的《舊貨品質鑒定通則》及《舊貨品質鑒定舊家用電器》兩個行業標準正式出臺實施。根據規定,所有二手家電出售時必須經過舊貨質量監管部門的鑒定,對于已超過使用年限的廢家電得強制報廢。特別是應在商品的明顯部位粘貼“舊貨”標識,不得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但記者注意到,二手市場所出售的空調沒有粘貼標識,也大都沒有出廠日期,不知有關部門是沒有注意到這一情況,還是監管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