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液晶降價普及,液晶電視質量問題的投訴也大幅增多。來自中國消費者協會的統計,很多消費者將液晶電視產品買回家后,不到半年就質量問題頻出,造成消費者對液晶電視產品整體質量狀況心存顧慮。近日有廠商人士向本報記者報料稱,液晶電視頻出質量問題,主要與消費者在選購液晶電視時知情權缺失、廠家以次充好降低成本有關。
綜合中國消協、中國電子商會提供的液晶電視投訴案例中發現,大多數出故障的液晶電視都是在去年奧運前買的,而這段時間正是液晶電視降價促銷的高峰期。該報料人士稱,去年中外品牌液晶電視集體卷入價格戰,給消費市場帶來了空前繁榮的同時,也把液晶電視行業帶進了一個微利時代。而一些廠家為了保證更多的利潤,并沒有采用如宣傳所說的原裝液晶屏,而是“偷梁換柱”,采用臺灣低端劣質液晶屏代替自產屏,這就致使消費者在使用時質量問題凸顯。
資料顯示,液晶屏成本占整個液晶電視的2/3左右。目前市場上根據生產地的不同將液晶屏分為LGD原裝進口硬屏、夏普原裝進口屏、三星屏和臺灣屏等。其中,部分品牌的臺灣代工軟屏顯示效果較差、使用壽命短,一般被認為是低端屏。但由于臺灣屏價格低廉,選用后可大大降低生產成本,這就促使一些廠家大量使用臺灣屏代替進口屏銷售。這些低價液晶在刺激部分電視廠商擴大市場份額的同時,也給使用者埋下隱患。這也是今年以來液晶電視維修糾紛集中爆發的主要原因。
家電網主編李韜向記者表示,長期以來,由于軟屏產地難以鑒別,說明書中也沒有對面板原產地做任何明確說明,消費者只能依靠導購和廠商的宣傳來辨別好壞。信息的不對稱令消費者在購買液晶電視時始終處于弱勢地位,把采用臺灣屏的電視誤認為是原裝進口產品,這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同時,軟屏液晶電視在播放動態畫面常出現的“拖尾”和“殘影”等現象也一直無法滿足消費者對清晰動態畫質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