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9日專電(記者葛素表)“洋奶粉”在4月初紛紛漲價,而早在今年3月份,“洋奶粉”廠家就散布消息說準備漲價,消息一出造成“洋奶粉”市場的搶購風,一些媽媽和“準媽媽”一下子給孩子準備了足夠吃上一年半載的奶粉。
“洋奶粉”漲價難道真如廠家所說的是原料成本價格上漲嗎?在全球糧食價格上漲的情況下,這種被動漲價的理由似乎成立,但仔細一想這種理由并不充分,實際情況是廠家操縱了此次奶粉漲價。先是散布奶粉漲價的消息,造成市場上的搶購,然后控制供貨時間和供貨數量,一些地方甚至出現“奶粉荒”,那些買不到“洋奶粉”的家長更是想盡辦法去購買。這樣循環之后,“洋奶粉”的價格果真在4月初“如期”漲起來了。
奇怪的是,記者咨詢了相關部門,此次奶粉漲價之前并沒有向國家和地方的相關物價部門報批,自己說漲就漲了,并且廣東家樂福的奶粉銷售人員還不斷地對消費者說“市場預期奶粉價格仍有上漲空間”。是奶粉銷售人員自己為了推銷奶粉這么說的,還是奶粉廠家統一的宣傳口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客觀上給家長造成了“現在不買以后價格還得漲”的心理影響。
畢竟奶粉不是大白菜,對城市里的一部分人來說,孩子吃“洋奶粉”好像與促進孩子的智力和健康有必然的聯系。記者周圍大部分人的孩子也都有吃“洋奶粉”的經歷,而這部分人群的購買能力都不低,孩子的奶粉無論多貴也得買。正是這種原因,“洋奶粉”在城市里的特定人群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市場,這也是“洋奶粉”有恃無恐漲價的“群眾基礎”。
但是,“洋奶粉”廠家的這種漲價行為正在遭受專家和消費者的質疑。廣東省奶業協會副會長王丁棉公開在媒體上稱:“目前市場上奶粉大漲20%至30%的現象是不正常的,國際性的‘奶荒’并不存在。”王丁棉認為,奶粉價格是被炒作起來的,奶粉生產企業提價多在5%至10%,而目前市場上奶粉漲價有的高達20%至30%。業內專家的話揭穿了“洋奶粉”漲價的所謂“成本論”。
而北京市匯佳律師事務所律師邱寶昌認為,一些奶粉銷售商早在3月份就散布奶粉漲價的消息,散布進口奶粉漲價信息的行為,造成了消費者對市場奶粉價格預期過高,從而引發搶購現象,實際已經影響到市場的正常秩序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散布漲價信息的行為,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第十四條第三項的規定。
奶粉漲價已經引起了消費者的關注,也成為當前消費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希望有關部門充分動用價格監管手段,幫助消費者剔除奶粉漲價的“非成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