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正處在有害物質風波的如煙接受了“社會公益性民族創新獎”。這頂帽子也許將再度增添如煙的廣告效應,但也會令如煙帶給社會、科學界、行業的困擾再度放大。
敏感的 “公益”帽子
在上周末舉行的成長中國高峰會年會上,如煙的生產商,北京賽波特如煙科技發展公司被授予社會公益性民族創新獎。而在如煙得獎的時候,正是如煙涉嫌含有害物質的風口浪尖。此時,這頂“公益”帽子就顯得格外突兀。其實,在2005年,如煙就已經被評過最具社會意義產品創新獎。不過如煙真的做到了社會公益嗎?
高尼古丁含量一直是對如煙關注的焦點。雖然對于最高煙堿含量高達18毫克/支的質疑,如煙方面給出了,如煙每支煙彈雖然最高含量達到18毫克,但通常習慣每支煙彈可以吸300口,消費者最終每口吸入煙堿的含量肯定會低于普通香煙的解釋,但馬上就出現了對每支煙彈吸300口的質疑。
如何判定每支煙彈可以吸300口?即使是真的吸300口,但誰又能保證消費者每口吸入煙堿含量不超過1.1毫克?對此,如煙方面竭力在澄清,但總是感覺缺點什么,就是第三方的權威鑒定結果。對于各種質量數據,如煙方面拿出的總是自己的一面之詞,權威的認定卻遲遲不見蹤影。
社會公益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大環境下的體現。如煙的出現在對公共場所控煙的條件下,確實方便了吸煙者本身,也保護了“二手煙”的受害者。但社會的公益性用這些衡量就夠了嗎?香煙的煙盒上都會標明“吸煙有害健康”的字樣,并且在香煙的銷售渠道上也有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的規定。但由于對如煙在產品認定上的模糊,導致現在如煙像煙但不是煙、戒煙又不是藥的混亂局面。如煙方面也承認尼古丁有成癮性,而政府職能部門對其又是“三不管”,未成年人購買如煙也就成為合法行為。如此以往很可能會造成由如煙而過早接觸香煙現象的發生。
煙草行業的壞兆頭?
如煙的盛行不僅給自己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它的出現無疑在向煙草行業發起“挑戰”。在對如煙企業管理人員的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企業間競爭也被認為是多次“尼古丁”事件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國有近3.5億的煙民,并且正以每年2%的速度遞增。據有關數據顯示,在這3.5億人中,就有15%的煙民有戒煙的打算。如此大的市場,如煙現階段對卷煙的沖擊也許還顯現不出,但隨著國家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對卷煙進行限制,加之控煙產品需求增加、市場擴大、成本進一步降低,卷煙的日子就不好過了。面對卷煙每年的高利稅和禁煙的呼聲,利益的權衡擺在了政府職能部門、卷煙企業、控煙產品企業的面前。
煙草業在各個國家的經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利稅方面占有很大的份額。據統計,全球煙草業一年的銷售額接近1萬億美元。而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煙草生產和消費大國,卷煙總產量占世界卷煙總產量的30%。同時,煙草消費也占世界的1/3。2005年,中國煙草行業的利稅更是突破了2400億元人民幣。支撐起如此龐大行業的是3億多煙民,近6000萬煙農、煙草行業職工及銷售、輔助人員,財政收入的1/10都依賴于煙草工業。對于我國一些地區來說,比如云南省,煙草業可以說是整個省的命脈行業,如果煙草業的地位遭到了撼動,那么,造成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我國在2006年1月開始履行《煙草控制框架公約》,這對像如煙這樣的產品,不能不說是個利好消息。對于控煙,國際上已經有了一套十分完備的法律體系。而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起草煙草控制類的法律法規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衛生部表示,在立法工作進行的同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專章修改、完善《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對煙草在公共場所加以監管。
今后,卷煙在公共場合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限制,對此,煙草企業會極力對抗對煙草行業的各種限制,而此時,如煙的優勢就會凸顯,由于其界定的特殊性,很可能會出現其廣告中所提到的“公共場所禁止吸煙,但如煙除外”的場景。
如煙最新表態:
近期召開新聞發布會
在新浪網上掛出“質疑”文章之后的3小時,如煙就做出了公司的公開聲明,但沒有啟動任何應急措施。在接受了“社會公益性民族創新獎”這個單項獎之后,如煙生產商——賽波特(集團)有限公司的副總裁宋小海面對記者關于“尼古丁質疑”事件的追問,顯得十分放松。
“我們以為媒體從以前的幾次事件都十分了解如煙的事情了,沒必要再針對這種攻擊做出多么強烈的反映了,”宋小海告訴記者,“清者自清。”
宋小海透露,這已經是如煙遇到的第五次類似的“質疑”了。“說第五次,其實是都不知道有多少次了。”雖然影響到一定的銷量,但每次都會過一段時間后就自然平息了。這次如煙被疑含高濃度尼古丁的事件是其遇到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此前都是一些個別城市范圍內的“質疑”,全國性的還是頭一次。而這次的負面報道確實已經使公司受到了“實質性的影響”。
為此,如煙將于近期召開一個新聞發布會。“目的并非僅僅是澄清,而是以如煙的控煙事業為主。”對于衛生部的表態,如煙的創始人認為:“很說明問題。”他表示,企業并未主動與衛生部有過溝通,“而且也不可能。”
當被問及事件的始末時,宋小海表示疑為競爭對手的行為。而在“峰會”后記者從如煙創始人那里得到一個暗示:如煙質疑風波的發起并非是一個純粹的新聞事件。這位如煙公司的管理者提出了“廣告勒索”這樣一個令人驚訝的解釋。但記者隨后從如煙另一位管理人員那里了解到,最初刊登“質疑”文章的某家媒體卻是如煙廣告投放量最大的一家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