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廣大人民群眾對衛生、方便、健康的早餐服務需求日漸增長。近10年來,我國各地都把“放心早餐工程”作為一項民生工程來推進,但據記者調查,各地進展不一。
一面是大眾市民對放心早餐的普遍需求,一面是政府推動早餐工程的種種努力,還有一面是部分餐飲企業對朝陽產業的躍躍欲試。按說在這3個積極因素的影響下,“放心早餐”被端上百姓餐桌指日可待。但自政府提出“放心早餐工程”以來,歷時甚久卻成效欠佳,究竟為何?
城市商業網點配套需完善
我國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不斷催生新型高檔的商業地產,改變了城市商業的格局。曾經容納無數早餐、小吃的大排檔逐漸消失在市民的眼中,地價連連上漲,商圈天天變化,商業地產的升級反映了城市的現代化進程,同時也擠壓了弱勢產業的生存空間。
商務部商貿服務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說,制約早餐工程推進實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網點因素。早餐工程多以流動的早餐亭(車)為主要經營網點,企業難以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許可,網點設置難,規模效應得不到體現,投資回報率遠不如正餐、快餐等其他餐飲業態。
記者了解到,十幾年前,原內貿部《城市商業網點建設管理規定》指出,城市新建居民住宅按國家有關規定撥出百分之七的面積或撥出相應的投資,用于城市商業網點建設。但隨著機構改革中內貿部的撤并,對于商業網點規劃的規定漸漸失去了聲音,對城市社區部分功能的喪失產生了一定影響。
中國烹飪協會常務副會長楊柳建議,國家應在建筑規劃中,在每個社區確定早餐經營場所,并且減免一定的稅費,引導大眾化餐飲企業走進社區。
中心廚房建設難開局
早餐經濟的特點是投入大、工序多、要求嚴,但利潤薄、回報慢,這是多年來制約早餐工程難以做大做強的客觀原因;同時由于缺乏主食加工配送中心的強大支撐和貼身帶動,導致早餐消費市場缺口大,供小于求,“吃放心早餐難”的大眾餐飲服務業“短板”現象,進一步制約了居民的剛性消費和早餐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位想參與早餐工程的餐飲企業家告訴記者,在建設加工早餐的中心廚房時,用地問題成為障礙。國土房管部門一般將餐飲企業用地歸為商業用地,但早餐企業在微利的情況下,難以承受商業用地的出讓價格。
現代化早餐生產加工需要強大的中心廚房支持,這樣才能形成規模,產生效益。目前各地政府正積極調研,擬對中心廚房用地性質及相關政策作出規定,以推進早餐工程的開展。
政策統籌是關鍵
早餐經營企業主告訴記者,開一個早餐店涉及工商、稅務、市政、環評、供水、供電等10多個單位和部門,僅開店的手續跑下來,就耗時、費力、花錢,一些企業也因此打了退堂鼓。
楊柳建議,對符合“早餐工程”規劃的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設項目,能否減半征收城市建設配套費、人防設施費、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費、環境評估報告費等相關費用。同時在營業稅、所得稅、員工社保、水電氣費等方面,相關部門能否按公益事業對待,給予優惠和減免。
在一些城市,市政管理部門不讓早餐車隨意放置,有的城市將其作為流動攤販對待,歸于城管部門驅逐的對象。但西安市統一規劃設計,把早餐車美化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成效頗佳。
還有的城市規定,大型貨車在特定時間不允許進城,但實際上,為早餐網點配送產品的都是大貨車,于是又與城市管理目標形成矛盾。
可見,吃早餐看似不是個“大問題”,背后卻涉及多個管理部門和方方面面,能否制定、出臺合理的政策和各種配套管理辦法,做到科學統籌,成為早餐經濟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