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怪我太粗心了,不但網購的衣服沒有著落,還白白搭進去700多塊。”說起13日晚上的網購遭遇,市民何萍難受了一晚上沒睡著。
13日晚,何萍在某購物網站上看中了一件外套,同樣的商品別家都賣500元左右,可有家店鋪只賣390元。按照正常的購買過程,何萍將這件外套放入了自己的購物車。準備付款時店主提醒何萍,她購買的商品滿300元就包郵,所以運費需要改一下。通過聊天工具,店主給何萍發過來一個鏈接。
“點開那個鏈接的頁面和正常的購物頁面沒什么區別,但我付款后沒有付款成功的提示頁面,卻蹦出來一個賣游戲點卡的網站。”何萍說,她當時就想會不會是點錯了。
隨后,店主說貨款沒有收到,又把鏈接發了一遍,毫無戒心的何萍又進行了一次付款。“第二次付款時,系統提示我要填寫收貨地址,可我的個人信息里保存的有經常使用的收貨地址,平時買東西是不用填寫的。”何萍付完款后越想越不對,意識到自己可能上了當。
打開自己的購物記錄,何萍發現自己購買的外套還顯示為“等待買家付款”,而賣家的店鋪已經無法登陸了。“其實這場騙局還是有漏洞的,比如別人家的價格都差不多,他家卻低很多。”何萍說。
“騙子提供的新鏈接很可能是另外一個交易,只是設計了一個與消費者購買的商品一樣的頁面,而消費者實際是幫騙子付了款。”市消協工作人員提醒消費者,由于網店提供虛假地址等原因,網購往往因找不到具體被方而無法受理,所以消費者需自己提高防范意識。賣家發過來鏈接時,消費者一定要仔細核對,發現任何可疑之處可隨時與網站客服聯系,避免掉入騙子的陷阱。(記者 李迎博 通訊員 張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