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深圳口岸的1月份報關數據顯示,乳制品進口量呈快速增長態勢,比去年同期漲幅逾七成。“進口乳品連年放量倍增,恰恰暴露出我們國內原奶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巨大缺口正日益嚴峻。”著名乳業專家王丁棉說。
進口量連增私企打主力
據統計,2010年1月份,經深圳口岸進口乳制品702噸,創去年以來的第二高峰,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73.6%,環比猛增2.7倍;價值106萬美元,迅猛增長1.6倍;進口平均價格為每噸1511美元,快速上漲47.2%。
自2008年底國內爆發乳業地震以來,乳制品進口量已連續兩年出現暴增。去年1—7月,深圳口岸進口乳制品3267噸,價值370.8萬美元,比前年同期分別增長3倍和1.2倍。
其中,私營企業是進口主力軍。去年1—7月,深圳口岸私營企業進口乳制品2848噸,增長4.3倍,占進口總量的87.2%。
市場銷售好企業加訂單
業內人士認為,在我國乳制品行業即將復蘇之際,國內近期接連曝光在陜西、上海、山東等地發現個別乳品企業涉嫌生產、銷售三聚氰胺超標乳制品,嚴重打擊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的消費信心,該情況是導致今年初深圳口岸乳制品進口量迅猛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王丁棉對此說出不同看法。“這樣的大幅增量顯然不太正常。”據他介紹,1月份到岸的乳制品都是在去年11月左右下的訂單,那是在三聚氰胺重現江湖前夕,當時國內乳業形勢一片大好,絕大多數企業的銷售都恢復到了2008年乳業大地震前的八、九成,甚至有少數企業還創出業績新高。另一方面,去年進口奶粉價格從9月中旬的2.7—2.8萬元/噸暴漲到最高3.3—3.4萬元/噸,當時企業普遍預期進口奶粉將繼續漲價,于是在11月增加訂單搶購原料,那時價錢仍然很貴,這批貨(1月到岸的貨)的采購價大約都要到3.1—3.2萬元/噸。
可是,企業們失算了,去年11月之后進口奶粉不升反降,2月的最后一個星期進口奶粉已經降到2.95萬元/噸。
奶源缺口大搶奶現拍賣
“再者,北方冬季新鮮奶產量少很多,一些還要儲備過冬,早前積壓的庫存因為市場運行良好被一下子搶光了,不加大進口就不夠原料。”王丁棉透露,國內不少企業的自供率都低于正常的行業水平,像廣東省內,因為沒有大草原,沒有大牛群,企業的自供率大約只占45%,而某全國性乳業集團的自供率可能只有10%的樣子,主要都靠到處收購農民手中的散奶,還有進口。
去年全國奶類總產量是3500多萬噸,這中間還囊括了馬奶、駱駝奶等全部奶種,估計牛奶產量不少于3200萬噸。若將此數據對照同期乳制品進口量和各企業銷售數據,則可發現驚人的消費缺口。
據了解,國內已有不少于10個地區的乳品加工企業向各地奶業協會投訴遭遇外地大型乳企爭搶奶源的事,在個別地區甚至發生了當場競價搶購原奶的例子。如福建長富乳業反映,去年因遭遇一家大型乳業抬價搶奶,造成企業多支出采購成本3800多萬元。“簡直就像拍賣會,本來先有協議價的,卻被來搶奶的一噸奶加上100元,于是這邊只好加200元,那邊又添300元,這邊再添400元……”
這樣惡性競爭的結果是進一步加重了企業的成本壓力,而釀成的苦果最終卻都強迫消費者來埋單。
左手倒右手奶牛沒增長
為什么消費者平時總是聽到企業關于自建、收購新增牧場,擴大養殖規模增加產量的宣傳,結果行業內互相搶奶的亂象卻遲遲未得改觀呢?
王丁棉一語道破:“企業并購是大魚吃小魚,對具體的企業而言有增有減,而行業總量卻沒有變化,只是左手倒給右手。全國奶牛存欄數這幾年一直保持在1200多萬頭,并沒有增長。但是市場的消費容量卻在穩定地逐年遞增,缺口當然就越拉越大。”
“去年只進口了4萬多頭奶牛,卻殺掉了200萬頭奶牛,這一來一去又少了190多萬頭牛!我接觸到的許多廠家都說今年國內生鮮奶供應偏緊。”王丁棉嘆息。
南方日報記者周照
■相關報道
澳優最高漲價15%
南方日報訊(記者/周照)日前,傳聞澳優奶粉已經分別于春節前后漲價,這一消息已得到廠家及市場的證實。
“普通裝的漲了4%,金裝的漲了10%,個別單品漲了14%,像針對早產兒、低體重兒的特殊配方奶粉早而優漲了15%。”澳優奶粉相關負責人肖詩弧告訴記者,從漲價額度上來說,普通裝的澳優A選從之前的178元漲到了185元,早而優從原來的199元漲到了228元。澳優奶粉相關負責人還透露,目前已漲價的還只是澳優在中國分裝的奶粉,公司已有計劃澳優的原裝進口奶粉也將漲價。
與澳優同期上調價格的還有美贊臣奶粉。而其他奶粉品牌,無論是國產奶粉伊利、蒙牛、雅士利和圣元等,還是洋奶粉雅培、惠氏和多美滋等,均表示2010年以來還沒有漲過價,近期也還沒有漲價計劃。
王丁棉預測,應該不會出現大面積跟風。“就算是去年底在高位進的原料,也不足以成為提價理由,你算算一噸原料可以做多少罐奶粉賣?攤下去一罐也就幾塊錢,企業完全能自己消化這點。洋奶粉這時候提價不過是想趁國內三聚氰胺抬頭又來撈錢。按照常規,節后應該是乳品促銷清庫存的時候,而且現在進口奶粉價格已經下來了,等到4月中下旬鮮奶上市,原料壓力將再得到緩解,漲價動力會進一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