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說:“語出驚人”的房地產專家與芙蓉姐姐
現在房地產界有時整出的事越來越娛樂化了,包括一些專家也越來越像是“脫口秀”的演員了。曾聽一個房地產記者講了這么一件事:一天,有兩個房地產項目研討會分別在兩個不同的地方舉辦。上午大伙為一個在市區的高檔住宅項目捧場,一位業界資深專家發言,“現在是講求住宅科技的時代,地熱采暖、新風系統……這樣的節能環保、有科技含量的房子才是真正的好房子,其它所謂擁有高綠化率,貼近自然的房子都是經不住時間考驗的。”下午,一個位于郊區的房地產項目研討會上,記者恰巧又遇到了這個專家。該專家發言說,什么高科技住宅,什么節能環保……這些都是哄人的把戲。真正能體現房子品質的是,高綠化率、低容積率(建筑面積與占地面積之比)、親近自然的房子。
這多少有點像馬三立說的相聲,逗你玩。人家開發商付了錢,你當然得識相些,總不能讓人掃興不是?
如果說,技術派專家的這種表演多少有些像輕喜劇的話,那么所謂經濟學專家的言論則更像是黑色幽默。某著名經濟學家說,房地產是否有泡沫?什么叫小康?小康的概念就是每個家庭要擁有兩套房,應該鼓勵中國人購買兩套房,在家住一套,出去休假時住另一套。房價漲得快是正常現象,說明居民的收入增加了。以前投資的房產升值了,是好事……這話似乎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現在房價這么貴,多少家庭連買一套房都買不起,談何兩套?
另一位經濟學專家說,保守地估計,今后10年,中國的大城市,無論是上海、北京還是南京,房價要漲3倍;大膽地說,10年房價要漲5倍以上。 這話也有點太離譜了吧。現在的房價已然讓人踮起腳都夠不著了,再漲個3倍5倍的,還讓不讓人活了?
如果說這只是某幾個“大腕”級專家們偶爾在特定場合的“友情客串”,或者是那天感冒發燒說胡話,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有的專家似乎認準了房地產行業是個特有油水、特有發展“錢景”的行業,常常擺出一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
例如,北京某大學教授(據說是房地產專家)稱,公布住宅商品房成本,會被西方主流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政治家和企業界所譏笑,成為一種國恥。理由是這么做使得政府“違法”,有可能惡化市場秩序。他還說,中國城鎮82%的居民不希望房價下降,因為我國城鎮居民住房自有率達到82%,房價下跌會導致資產縮水……
真讓人不明白,公布商品住宅成本怎么就成“國恥”了?而且還會被西方經濟學家、政治家和企業界譏笑。這多少有些聳人聽聞吧。且不管公布了商品房成本是不是就會被洋人譏笑,僅就目前中國房地產行業狀況而言,房地產企業的暴利以及偷稅漏稅已被官方公布的數據證實。那么社會公眾應不應有知情權呢?就房地產本質而言,它所經營的是一種公共資源而不是簡單的經濟行為。它的資源配置,不能僅僅按照經濟學原則進行配置,而失去社會正義與公正。并且,《物價法》也有這樣的表述,在必要的時候,政府可以對“與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關系重大、資源稀缺、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等實行政府指導價或政府定價。
再有,“82%的城鎮居民不希望房價下降”的說法,恐怕也不符合事實。實際上,作為提高中國城鎮居民住房自有率‘絕對主力’的福利分房,其‘沖擊波’的余威到2002年底后基本上已是‘灰飛煙滅’。82%的住房自有率早已被大大攤薄,并且現在中國每年新增的城鎮人口(這些人都沒有享受到福利分房)卻以2000萬的速度高速增長。2005年初,上海對外公布的數據是,該市家庭擁有房屋的比例為69%(這或許還不包括數百萬到上海打工的外來人口)。其他城市的狀況也差不多。那么,怎么就認定絕大多數的人不希望房價下降呢?
有業界人士說,現在房地產專家的盈利模式與演藝人員的掙錢方法越來越像。演員的出場費與名氣呈正相關關系,如果沒名沒貌的就得想方設法鬧出點動靜來以吸引眼球,如芙蓉姐姐。一些專家常常語出驚人,是不是受到芙蓉姐姐的啟發?說這話的人雖顯得不夠厚道,但細想想也不無道理。因此,有時對專家、學者們說的話也的確大可不必太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