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大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和重慶的農村建設用地流轉改革,正在引來國土資源部的密切關注。
4月19日至23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親自帶隊赴重慶和成都調研,調研組先后進入四川省邛崍市、郫縣、新津縣、雙流縣,重慶市江北區和九龍坡區,考察土地情況。
國土資源部網站的消息稱,徐紹史在座談中,“懇請兩省(市)強化共同責任,堅守耕地紅線,科學配置資源,切實加強監管,共同破解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這一兩難命題。”
“國土部高度關注城鄉綜合統籌改革試點,徐部長指示成都局密切跟蹤。”國家土地督察成都局局長董祚繼近日在國土部一個會議上稱,城鄉統籌肯定會涉及到土地制度的創新,但不是一定就出現土地違法違規問題。
此前的土地執法百日行動中,成都市溫江區被查出違規違法用地88宗4124.28畝,成為國土部圈定的重點督辦地區。
2007年,為加速城鄉統籌,成都下發通知允許農民以土地入股企業方式,以享受農業產業化的好處,一時為社會關注。
“這種土地制度創新方式,由于存在非農企業圈占土地,以及入股農民利益不一定得到保障等可能,部委層面有一定的分歧,所以現在更強調的是土地制度多種形式的創新。”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杜志雄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事后,重慶和成都把更多精力轉投在盤活現有存量建設用地上。盤活的辦法選擇是農村建設用地減少與城市建設用地增加掛鉤。
一個通行辦法是拿出原農村宅基地的20%左右,集中興建新型農村社區,騰出的80%左右復墾為耕地,其土地指標,通過城市的購買被置換為該城市的建設用地。這樣城市既破解了發展的土地瓶頸,農村也得以對農業規模化經營。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則提出,要把農村建設用地減少與城市建設用地增加掛鉤工作,作為統籌改革中土地制度創新的突破口。
在此次調研中,徐紹史表示,必須在堅持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明晰產權,規范流轉,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要堅持科學規劃、農民自愿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
杜志雄解釋說,土地流轉需要基礎制度的支撐。一個是權利的明晰,即農村土地產權登記到位,二是需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用途管制并有很好的執行體系,但目前全國土地利用規劃綱要還沒獲國務院通過。
“如果沒有制度配套,口子一開,農地非農化就無法控制,農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杜志雄說。
對于今后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土地制度的創新,鑒于城鄉土地二元制度導致以租代征行為大量發生,國家土地督察成都局局長董祚繼建議土地利益機制需重構,重點是賦予農民對土地長期的使用權和更大的收益權、處分權;在保障農民權益的基礎上,通過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和空間結構調整,拓寬建設用地供應渠道,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4月30日前,國家土地督察成都局將形成“重慶市和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土地制度創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制度改革”、“督察區域土地違法違規的新動向”、“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等專題報告,并報國土資源部。
“國土資源部將于近日同成都市共同建立探索土地制度改革的新機制。”徐紹史在調研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