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各大家居建材市場賣場的宣傳陣勢此消彼長,眾多網站、論壇上打起的“團購”大旗充斥著人們的眼球,諸如“金牌殺價師”、“集體砍價團”、“職業砍價員”等形形色色的名目吸引著急于裝修、選購建材的消費者,而面對陌生的家居建材領域,更多的消費者在毫不知情的狀態下“跌”入了神秘團購組織者挖的一個又一個“團購陷阱”中……
網絡營銷兼團購 餡餅還是陷阱
【案例】 市民張先生通過某網站論壇的家具團購活動,花了5000元購買了一套兒童家具,雖然不是知名品牌,但是造型和做工看起來也都精細,并且廠家本身就是通過該網站直銷,再加上團購的折扣,相當于原價的3折還要低,張先生便毫不猶豫地下了訂單。但是使用半年后,木制的家具就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開裂和變形,廠家上門維修了兩次還不能恢復原狀,當張先生要求退換貨時,廠家的負責人干脆不再接電話,而找到當年的團購網站時也發現組織者早已不見蹤影。張先生覺得自己掉進了陷阱,卻不知道該找誰去補償自己的損失。
【揭秘】 在家具、建材行業,很多“雜牌”產品甚至都沒有自己正式的工廠和門店,網絡成為銷售的特殊途徑。而掛靠在某些所謂的專業團購網站上,只要交納一定的廣告費用,就可以在網上召集團購的會員,成為他們提高人氣、增加銷售額的最佳時機。但對于消費者來說,許多不正規的網站并沒有對參與團購的品牌商戶進行摸底調查,而商家除了團購網站外,還有一些非商業性網站也提供相關服務,這種網站的團購信息往往都是網友口口相傳的訊息,真偽程度更難以分辨。因此一旦出現了售后問題,不但服務很難保障,商家人去樓空的現象更會成為家常便飯,再加上很多網站并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消費者往往面臨欲求無人、投訴無門的境地。
低價誘惑消費者 讓利還是忽悠
【案例】 市民宋女士在一次團購活動中訂購了一款心儀許久的名牌地板,低于5折的讓利價格讓宋女士毫不猶豫地交了訂金,過后商家卻告知由于團購數量過大該產品缺貨,如想盡快取貨不但要增加一部分“加急費”,安裝工人加班加點送貨、安裝還需要相應地增加安裝費。在火爆的團購現場,宋女士一心只想趁便宜趕快買下最喜歡的地板,交付了商家列出的一系列“附加費”之后,宋女士如愿在一個星期后將新地板安裝到位。當靜下心來仔細算賬時,宋女士才發現,這樣的團購價格再加上各種名目的“附加費”,自己并沒有得到什么實惠,甚至比賣場節假日的打折價還要高。宋女士不明白,當初自己怎么就會被這樣的“團購讓利”、“低價誘惑”徹底地給迷惑了。
【揭秘】 在團購活動中,很多商家為了增大產品的銷量,都會打出超低的價格吸引消費者,甚至利用消費者的砍價心理,故意留出了價格余地給消費者“砍”,讓消費者在成功砍價之后既欣喜若狂又精疲力竭,自然忽略了產品的售后服務。有些團購組織還會在收完全款后,告知消費者只有達到一定價格、人數數額時才能享受團購價格,而且還要加收送貨費、安裝費等一系列附加的服務,最后的結果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團購價格并不比市場價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