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國資委動了真格的,明令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退出房地產行業,這使得在房地產大潮中的央企弄潮兒僅剩下了16家。
相比龐大的民企和私企團隊,央企這點殘兵敗將恐怕再掀不起太大的風浪了。
由于央企的參與,導致“地王”頻現,而由于地價和房價有很大的關聯度,所以促使房價一路飆升。
因此這回央企退出,不僅讓業界很多人緩了一口大氣,就連老百姓也覺得這次地價該降了吧。
地價問題是近一兩年業界和社會突出關注的問題。
地價漲則房價長,這是房地產市場運營中一個規律。在英國、美國、日本,乃至泰國、印尼等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都曾經出現過地價高漲房價飆升,甚至引發泡沫危機的歷史。所以,大家一致的將控制地價的攀高,作為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基本手段。
此前的一段時間,地價總由央企大手筆“埋單”,并因此成為推高房價的“千夫所指”。
那么這次,央企退出后,地價將會怎樣?“地王”還會“卷土重來”嗎?
對于央企退出后,地價的走勢,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主要有兩種:
一、“投資決定說”。
該觀點認為,國企從去年的天量信貸中獲得了大量資金,勢必要尋找合適的投資渠道。 “大家可以換位思考,如果我是一個國有企業的負責人,我會怎么做?”言外之意,只要央企手中有錢,投資房地產就是一種必然。因為資本的低洼效應,“地王”這邊被堵住了,那邊還會尋找渠道再進來。
二、“全面退出說”。
該觀點認為,被宣布退出房地產市場的78家央企,其旗下三級以上房地產子企業共227家,約占中央企業全部三級以上房地產企業數量的60%,但銷售收入僅占到15%,利潤只占7%。而留在市場上的另外16家央企,則一直是拿地的主力。有資料顯示,2009年,16家以“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為主業的中央企業房地產板塊資產總額為5616億元,占全部中央企業房地產板塊資產總額的85%;銷售收入為1899億元,占全部中央企業房地產業務銷售收入的86%;凈利潤為188億元,占全部中央企業房地產業務凈利潤的94%。
認為本輪“清洗”,這16家依然不受影響。況且被“清洗”掉的78家本來就不占主導地位,數量減少幾個并不解決核心問題,也解決不了國企拍天價地的問題。并且認為,很多非國資委管理的部屬企業,各地方的國企,各上市公司仍不在本輪調控的約束范圍內。有的民企甚至直言不諱的表示,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產業務對民營房企利好微乎其微。“因為他們根本不占主導地位,對于像我們這樣的企業來說照樣拿不到地。” 弦外之音是,只有央企、國企全線退出,“地王”才不會“現身”,民企的日子也就好過了。
- 上一篇:裝修致室內污染勿忽視 嚴重可威脅生命安全
- 下一篇:“我家”地板的保養專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