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好想哭啊,我只能裝一家的有線電視、用一家的電、使一家的煤氣、以別人商量好的價格加兩家的油,價格一天天飛漲的時候,沒有人說壟斷;當有一種業務幾家運營商比著提速、比著降價的時候,卻有人說,你壟斷了!”這是在11月9日12時央視《新聞30分》節目曝出國家發改委正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進行反壟斷調查的報道后,一些通信員工發出的微博。這突如其來的當頭棒喝,令兩家公司的股票狂跌,也讓幾十萬電信與聯通員工難以接受,震驚!冤枉!委屈!無奈!
而更多的人也覺得這事荒謬。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體改所主任史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很疑惑:電信行業這些年一直在改革,這些年資費一直在下降,為中國經濟發展、解決國內通脹出了力,憑什么拿最好的行業來開刀?
就連各投行也感到吃驚,摩根大通和中金都認為,在中國內地的寬帶業務市場,聯通和電信不能被稱作為“壟斷者”,他們還面臨著鐵通、廣電等的競爭。
還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認為,通信行業在國企里是體制改革最徹底的。十幾年來,通信行業按照國家要求進行了多輪分分合合的體制改革,形成了目前三家擁有全國性網絡資源、實力與規模相對接近的市場競爭主體,三家公司的市場競爭異常激烈。
本報記者通過調查與采訪,發現央視報道完全是片面之詞,錯誤百出,與事實嚴重不符。
基本概念厘清了嗎?
【央視報道】發改委已經基本查明,在互聯網接入這個市場上,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合在一起占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場份額,肯定是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如果證據確鑿事實成立,將處以上一年度營業額的1%~10%的罰款,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為此將遭到數億到數十億元的罰款。
【事實真相】好一個混淆視聽的“互聯網接入”!正是因為央視采用了這一廣義概念,才得出了“罰款數十億”這一駭人聽聞的結論,在業界和網民中引起了軒然大波。而事實上,“互聯網接入”分為不同領域,發改委此次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起的調查,是針對SP接入市場而不是公眾市場的,SP接入市場不涉及普通用戶,與公眾市場完全不同。據了解,中國電信或中國聯通每年從SP接入業務中獲得的收入只有不足2億元,因此,即便是“證據確鑿事實成立”,所處罰款也應以此為基數,而絕非數億到數十億元的天文數字。
壟斷事實查明了嗎?
【央視報道】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利用市場支配地位,對于跟自己有競爭關系的競爭對手給出高價,對于沒有競爭關系的企業,給出的價格更優惠。
【事實真相】這種說法顯然是已經認定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帶寬專線接入上處于市場壟斷地位。然而這種結論無數據支撐,因此并不成立。
大多數人并不了解,在互聯網專線接入市場,其實除了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還有其他幾家互聯網骨干網經營單位,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鐵通以及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網絡中心、中國科技網網絡中心、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等。此外,還有轉租的眾多增值電信企業,例如電信通、長城寬帶、歌華等。
因此,這個市場完全不是想象的只有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獨霸天下,由于眾多網絡提供商的存在,對客戶爭搶激烈程度可謂白熱化,市場競爭異常激烈。
然而專線接入市場到底收入是多少,至今沒有任何部委和機構發布過數據,因此電信與聯通到底在其中占有多大比例,完全沒有數據支撐。所以所謂壟斷之說也就無處立腳。
至于央視報道提到的向SP出租帶寬價格的差異,打個比方說,同樣是一個房地產商旗下的商品房,同樣是100平方米,北京和上海的價格差達40萬!奇怪嗎?當然不!因為民眾很容易理解,由于商品房的樓盤定位、所處地段、小區配套,甚至交易時間的不同,有價格差異很正常。電信運營商對SP出租帶寬也是一樣的道理,由于交易條件的差異(區域因素、時間因素、產品細節、客戶要求、服務質量等),出租帶寬的價格也是由市場來調節的。壟斷何談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