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行情吃準了嗎?
【央視報道】截至2010年,我國寬帶上網平均速率位列全球71位,不及美國英國日本等三十幾個經濟合作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但是,平均一兆每秒的接入費用卻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3~4倍。
【事實真相】暫且不說該報道采用的數據是不是與此次反壟斷調查有關,也先不爭論數據是否已經過時,僅就這樣不考慮背景的簡單比較而言,絕對是不負責任的,也是不公平的。這就好像讓剛剛學會走路的孩童與成人賽跑一樣。
寬帶作為社會最基本的基礎設施之一,是與國情和人均GDP相匹配的。論國情,中國地域寬廣,農村和偏遠地區所占面積大,寬帶建網的難度和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不可同日而語,單是西藏和新疆的電話村通服務就耗資巨大,何況寬帶普遍服務。更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紛紛出臺國家寬帶戰略,以政府直接投資或者鼓勵投資等方式推動寬帶發展。而我國尚未把寬帶上升到國家戰略,寬帶建設主要靠行業推動和企業投資拉動。
論人均GDP,2010年中國在世界排名95位(IMF數據),但是央視報道拿來比較的卻是排名靠前的經濟體。經濟發展狀況的差異,導致某一產品服務的價格和普及率差異,是很自然的。按照全球通信行業的發展規律,一項業務的普及率在20%以上才進入成熟期,之前是成長期,目前我國的寬帶普及率不足10%,而許多發達國家的普及率為30%左右。不同的市場,其發展階段不同,產品生命周期不同,發展規律當然不會相同。
如果與國情更為相似的俄羅斯和印度相比,我國的寬帶服務價格較低、速率更高,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我國的電信運營商并沒有因此沾沾自喜,在“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我國國家寬帶戰略尚未成形之時,中國電信先行一步,提出了“寬帶中國 光網城市”工程計劃,預計用3年左右的時間,實現所有城市的光纖化。中國聯通也在大力推動寬帶接入的光纖化。
事實上,僅在2011年中,我國的寬帶服務就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僅舉兩例,在江蘇的很多地區,8M寬帶如今每月僅需60元,而廣東全省的平均寬帶上網速率超過3M。近幾年來,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寬帶資費每年下降6%~10%,這一幅度,早已大大高于央視報道的“如果能夠推動市場上形成有效競爭,未來5年可以促使上網價格降低27%~38%”。以中國電信為例,按照其“寬帶中國 光網城市”計劃,寬帶用戶的接入帶寬將在3~5年內躍升10倍以上;資費在3年左右迎來“跳變期”。而這些為民謀利的發展目標,并不是在政府強制要求下做的,而是企業主動執行的。
新聞素養丟掉了嗎?
【央視報道】相關部委已就寬帶接入問題對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展開反壟斷調查,并有可能對兩家企業進行反壟斷處罰。記者根據初步推算,如果事實成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為此將遭到數億到數十億的罰款。
【事實真相】“可能”、“如果”等在新聞體裁中十分忌諱的用詞,組成了央視這段新聞的大部分內容。
11月9日,發改委對兩家運營商進行的反壟斷調查還未結束,發改委還沒有作出最終結論和處理意見。根據反壟斷法第44條,反壟斷執法機構對涉嫌壟斷行為調查核實后,認為構成壟斷行為的,應當依法作出處理決定,并可以向社會公布。然而此時,央視搶先一步在當天中午的“新聞30分”播出了報道。就連投行高盛都認為:“這次的事件讓我們非常驚訝。驚訝的是,在任何官方定論還沒有出臺之前,央視的報道就進行了一些類似于巨額罰款的推測。”
央視此舉是否違反相關規定,自有專門的部門去裁定。但是單就這一報道本身,也是漏洞百出,只要稍有新聞素養的人就能看出破綻重重:其一,近4分鐘的報道只對發改委進行了單方面采訪,根本沒有給另一方當事人澄清事實的機會,有悖于新聞的公正性,從而誤導公眾,引發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其二,記者在基本概念都沒有厘清的基礎上,用想象代替采訪,用推測代替事實,大量使用“如果”、“可能”句型,將結論硬擰向聳人聽聞的方向,有悖于新聞的客觀性。此報道雖然取得了一時的轟動效應,但卻因缺乏事實依據根本站不住腳,違背了新聞工作的基本職業道德和準則,不僅與國內新聞戰線正在提倡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精神相沖突,更與央視國家級傳媒的地位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