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美國舊金山,雅虎公司撤下了一處標志性戶外廣告牌。這塊廣告牌已經在此矗立了近12年
雅虎再度面臨被收購的窘境
●開創(chuàng)互聯網門戶盈利模式的雅虎每況愈下,再度面臨被收購的窘境 ●繞過與阿里巴巴的限制協(xié)議,成立北京全球研發(fā)中心意欲扭轉頹勢
12月21日,雅虎公司撤下了位于美國舊金山的一處標志性戶外廣告牌。這塊廣告牌已經在此盤踞了近12年,上面寫著“Yahoo!Where the world checks in daily”(雅虎!全球用戶每天登錄的網站)。
外界由此給出“雅虎沒錢了”的解讀。雅虎新聞發(fā)言人給出的解釋是,公司專注用“新型創(chuàng)新方式”推銷自己。
在2008年拒絕微軟446億美元的收購要約后,曾經開創(chuàng)互聯網盈利模式并長期占據行業(yè)領袖位置的雅虎,最近又面臨被收購的窘境。有消息稱,已有多個買家表達了收購雅虎的意愿,其中包括雅虎投資養(yǎng)大的中國公司阿里巴巴。
曾經風光無限的互聯網旗手雅虎,近年來在Google、Facebook等互聯網新貴的沖擊下,市值大跌。它為何走向沒落?是因為小心謹慎?猶疑不定?還是商業(yè)策略的接連失誤?至少,它曾錯失過收購Google的機會。
目前,與在美國陷入困境不同,雅虎2009年設立了北京全球研發(fā)中心,招攬中國的頂級技術人才研發(fā)其核心業(yè)務。一向在人才戰(zhàn)略上被詬病的雅虎,是否能借助中國的人才制造出命運的轉機?
技術or媒體的搖擺
雅虎沒落的原因之一被認為是“錢太容易賺”;另外一個原因是它始終在媒體和技術的定位之間搖擺。
在雅虎全球副總裁、北京全球研發(fā)中心總經理張晨看來,外界所批評的雅虎定位不清的弊病并不一定準確,因為雅虎對自己的定位很明確,一直是“數字媒體中心”,并圍繞這一戰(zhàn)略,確定了在廣告和搜索上投入核心資源進行研發(fā)的策略。
但是,單單就數字媒體中心這一定位而言,迄今為止對雅虎提出過最尖銳批評的是保羅·格雷厄姆——一位計算機程序員出身的風險投資家,此前他已對雅虎的模糊定位表達了質疑:到底是技術,還是媒體?
保羅·格雷厄姆曾創(chuàng)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互聯網軟件公司Viaweb。1998年,雅虎出價4900萬美元收購了Viaweb,將其改名為Yahoo Store,這筆雅虎最早的收購交易之一顯示了雅虎在門戶業(yè)務以外的探索,即在互聯網上為其他商家提供電子商務平臺的可能性。多年以后,被雅虎戰(zhàn)略性投資十億美元的阿里巴巴完成了這個平臺。
被并購之后,格雷厄姆成為雅虎員工。但他在二十一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后離開了雅虎,并于2005年創(chuàng)辦了創(chuàng)業(yè)投資公司Y Combinator(Y運算符),首創(chuàng)了“創(chuàng)業(yè)訓練營”概念:對一些有志于創(chuàng)業(yè)的學生和業(yè)界新人進行投資,并占有少量股份(李開復后來創(chuàng)辦的創(chuàng)新工場即采用這種模式)。格雷厄姆旗下產生了大量成功公司,他也因此被一些投行看作是“硅谷最有權力的人之一”。
2010年8月,在離開雅虎多年之后,格雷厄姆撰文回憶了當年他在雅虎內部的一些故事,并分析這個互聯網巨人曾經高達800億美元的市值何以跌去四分之三。
格雷厄姆認為,雅虎從互聯網王座跌落的原因之一,是“錢太容易賺”,以至于忽視了搜索引擎價值最大化;另外一個原因,則是雅虎始終在媒體和技術的定位之間搖擺。
誕生于校園的Yahoo!
網站在斯坦福的校園服務器上大受歡迎,由于分類清晰明確,可以讓用戶很快找到自己可能感興趣的網站。
1994年1月,尚在斯坦福上學的楊致遠與大衛(wèi)·菲洛制作了一個小網站“杰瑞的互聯網指南”(杰瑞是楊致遠的英文名)。楊致遠并非計算機專業(yè),而是電機工程的博士,之所以制作這個網站,是因為當時互聯網剛從文字、命令符的專業(yè)階段進入到具有圖片和超鏈接的WWW(萬維網)時代,很多命令符時代可以采用的搜索、探尋命令在圖形化界面下無用武之地。
為了快速找到自己常用的網站,楊致遠和菲洛將這些網站匯集在一起并分門別類,一起放在自己的小網站上。
這個網站起初放在斯坦福的校園服務器上,但很快就被整個互聯網關注。當時的互聯網用戶都有“找不到所需內容”的困惑。杰瑞的互聯網指南分類清晰明確,可以讓用戶很快找到自己可能感興趣的網站,因此大受歡迎。
同年4月,這個網站更名為“雅虎”(Yahoo)。按照IT界宅男們的古怪習慣,Yahoo的正式解釋是“Yet Another Hierarchical Officious Oracle(另一種層次化的非官方預言)”,層次化是雅虎采用的數據庫結構,“非官方”則表明人們得以在上班時偷偷地瀏覽互聯網。
這種拗口的縮寫含義很快被取代,大衛(wèi)·菲洛和楊致遠后來解釋說,Yahoo是《格列佛游記》中的一種人形牲畜,生性粗魯。大衛(wèi)·菲洛的女友當時常這么叫他。
因為Yahoo這一商標早已被烤肉醬、刀具甚至人力船等產品注冊,楊致遠等人在單詞后面加了一個“!”變成“Yahoo!”,這成為雅虎的最終標志。當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幾年后創(chuàng)立Google時,最初版本的網站上也顯示為Google!,以此向搜索引擎的先驅致敬。
開創(chuàng)門戶模式盈利
雅虎借鑒傳統(tǒng)媒體的盈利模式,通過流量(相當于傳統(tǒng)媒體的發(fā)行量)來吸引廣告客戶,達到盈利。
雅虎的創(chuàng)立被認為生逢其時。當時引領互聯網潮流的“互聯網新星”網景公司成為雅虎發(fā)展的助推器。
1994年,網景發(fā)布的知名產品——瀏覽器“Netscape Navigator”(網景航海家),標志著互聯網時代的開始,這款瀏覽器幾乎壟斷了整個互聯網的入口。網景在瀏覽器中增加了一個搜索按鈕,直接將人們的搜索請求導引至雅虎網站,這意味著網景將用戶資源無償送給了雅虎。
1996年4月12日,雅虎亦緊隨網景的腳步在納斯達克上市。IPO價格為13美元,開盤后一度大漲至43美元,最后收于33美元,股價上漲154%。正式成立一年多的雅虎,取代網景成為“互聯網經濟”的風向標。
上市成功后,雅虎即面臨盈利模式問題。在當時,互聯網的盈利方式有幾種選擇,一種是微軟的軟件收費方式,在互聯網上進行傳統(tǒng)的軟件銷售工作,靠出售產品賺錢;網景就是這一模式的代表,他們的瀏覽器需要用戶付費39美元才可以下載。面對已經在傳統(tǒng)軟件業(yè)獲取豐厚利潤的微軟,這種模式拷貝的脆弱性一目了然:微軟隨后用免費的Internet Explore瀏覽器擊敗了網景。
另一種盈利模式是向用戶收取上網費和服務費。據一位高校教師回憶,早期的字符界面,互聯網無論是接入網絡還是查詢資料,均需要按時、按次計費,極為昂貴。萬維網普及后,瀏覽成為免費行為,但仍有部分商家將盈利模式建立在對用戶收費上,例如當時提供接入的美國在線(AOL)。
楊致遠和菲洛并沒有選擇上述兩種方式,而是借鑒了傳統(tǒng)媒體的盈利模式。他們觀察到傳統(tǒng)媒體并非靠出售報紙盈利,而是以內容吸引用戶、以廣告盈利。向用戶展示的次數越多(發(fā)行量越大),其廣告收入往往越高。借鑒這一模式,雅虎亦采用向廣告商收費、對用戶免費展示內容和廣告的方式獲得利潤,并由此確立了互聯網上最重要的商業(yè)資源:流量,即相當于傳統(tǒng)媒體的發(fā)行量。
雅虎必須吸引盡可能多的用戶到網站來瀏覽,因此它將大量資源投入到內容建設上,試圖讓網站成為用戶上網的起點,并盡量在一站之內解決用戶的所有需求。這種模式被稱為“門戶模式”,其后,在中國出現了搜狐、新浪、網易等模仿者。由雅虎開創(chuàng)的門戶模式成為互聯網web1.0時代最為典型的商業(yè)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