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飛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先拿貨,后付款”模式在行業快速發展的階段是有益的,大家都來不及做,那你就先拿貨,搶地盤。但在逐步走上正軌后,如果繼續這樣做,就會有些問題。
不過,雷士照明現任董事長閻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似乎已經認同了這種模式。“我們給他們授信,先發貨給他們。比如安徽運營中心,我給你3000萬元授信額度,你在安徽做分銷,我們給你很大折讓,賺錢是你的。但條件是,你必須統一品牌、統一市場、按統一的要求去做。”他說。
但張小飛認為,這種先壓貨后付款的方式是非良性的,透露出一股江湖習氣,“在資金上可能會比較麻煩,你讓我銷,你把貨壓給我,但是沒錢,沒錢就變成應收賬款了。”
雷士照明上半年實現收入2.56億美元(約合16.2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4.1%。在整個燈具產品銷售不景氣的背景下,雷士要求死守年初目標的80%,這就意味著,如果后4個月行情仍然無法啟動,雷士或將面臨較高的應收賬款額。
“渠道調整對吳長江來講,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張小飛說。
經銷商揭“竄貨”亂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解到,對于不少底層經銷商而言,雷士照明的價格體系讓他們感到混亂,苦不堪言。
已不再經銷雷士照明產品的一位老板,談起自己放棄的原因時說:“現在竄貨太容易了,沒有什么保護,除非有自己的客戶,不然不好做。”
他稱,雖然雷士照明對竄貨等問題也有禁止性規定,但“都是可以變通的”。上述粵景市場已經不賣雷士照明產品的“雷士照明專賣店”也稱,最終經營不下去,就是有價格體系的原因。
該店一名員工說,他們平時是在車陂南的上一層經銷商拿貨,但該層經銷商也同樣直接賣貨給最終消費者,這樣一來,他們的產品就失去了價格優勢,因上一層經銷商的降價余地更大。而且,他們訂貨后經常會遭遇拖延問題,不能按時拿到。最終,老板選擇了代理其他品牌的產品。
張小飛也表示,之前在雷士內斗、產品供應困難時,可能就會出現這種問題。“比如我是雷士照明深圳的經銷商,我自己有店,那就跟下面加盟的店是沖突的。所以貨會被扣押一段時間,先保證自己的銷量。”
上述經營雷士產品多年的經銷商告誡說:“如果能夠接到工程,那么就可以。如果沒人脈,我真的建議你不要開雷士專賣店。”
記者按照地址找到這家經銷商的店面,門上隱約還能看到殘留的雷士Logo,但里面已經變更為一家數碼復印店。物業工作人員稱,這家雷士照明店上個月已經撤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