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國家發改委分別調查京東、蘇寧、國美,初步認定價格戰中有電商促銷宣傳行為涉嫌虛構原價、欺詐消費者。
荊林波認為,花樣百出的虛假價格促銷,從短期看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而長此以往不僅將使電商企業陷入畸形拼價的惡性競爭,而且有損消費者網絡購物的信心,對電子商務市場的商業環境和商業信譽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他建議,在消費者提高維權意識的同時還需要中介組織,特別是消協、電子商務協會加強監管和行業自律,共同推進我國網絡消費環境的改善和規范。
商品:真假難辨是非多
價廉物不美,商品真假難辨,退貨無門多吃“啞巴虧”,成為很多消費者的“心病”
湖南長沙的王女士最近在淘寶上買了一雙涼鞋。讓王女士意想不到的是,自己收到涼鞋后試穿不到一天,不僅鞋面開膠,就連鞋跟也出現松動。無奈之下,王女士跟賣家溝通要求退貨,卻被賣家以涼鞋已經穿過為由拒絕。
在與賣家多次溝通之后,對方終于同意退貨。不過,賣家要求王女士出具一份權威單位的質量檢測報告。這可讓王女士犯了難:“去哪里開具質量檢測報告?價格會不會比鞋價還貴?”一番思量之后王女士只好作罷。
物美價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進入電子商務市場。然而,像王女士這樣,網購遇到質量問題后因退換貨困難而吃“啞巴虧”的消費者并不在少數。“賣家不急買家急”,賣家以各種理由拖延時間;消費者舉證能力有限;發生消費糾紛后,按照我國訴訟管轄權中“原告就被告”原則,異地投訴成本高等問題,已經成為消費者維權道路上的“攔路虎”。
在今年央視“3·15”晚會上,網絡購物投訴量在消費領域中排名第一。商品質量與描述不符;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以次充好;買送修分離,售后服務難保障;退換貨限制多等問題的投訴較為集中。
與消費者維權成本高相對的是商家違法成本低。“相比實體流通渠道,電子商務網站投入小,渠道建設成本低,在維護商戶信譽方面缺乏動力。”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李智表示,交易平臺虛擬、賣家身份隱蔽、監管技術手段相對滯后、電商違規成本低是造成目前電商市場魚目混珠,假冒偽劣頻發的重要原因。
李智認為,網上購物質量問題日益凸顯,需完善評價機制,特別是退貨后的評價機制亟待實施,而規范電商市場秩序的根本之策是完善電子商務領域的立法規范,有效監管電子商務市場,提高電商的違法成本。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導購與維權專家姚建芳建議,消費者在網購時盡量選擇有資質、信譽高的大型正規電子商務網站,同時注意保存聊天記錄、消費憑證、購物發票和三包憑證等,發生糾紛時應及時維權。
為促進電子商務市場規范發展,政府部門已經加快相關標準建設。《網絡商品交易及服務監管條例》已被列入國務院“二類立法”計劃。此次立法聚焦電子商務市場準入、虛擬商品交易規范、網絡消費糾紛管轄權、消費維權等消費者關切的方面。電子商務領域的有法可依,有望推動電子商務市場走上有序、健康的發展軌道。
支付:釣魚網站敲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