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掉下個林妹妹當然值得開心,但如果天上突然掉下了幾千萬個包裹呢?
“雙十一”的電商狂歡剛剛過去,“雙十二”的硝煙已開始彌漫。文頌還記著去年第一次被推到天貓物流事業部“雙十一”項目負責人位置時,他只用一個詞形容當時面對眾多訂單和包裹的感受,“恐慌”。
不過兩個“雙十一”的磨練,文頌發現自己已經淡定多了。今年“雙十一”當天僅天貓就產生了191億元人民幣銷售額,遠遠大于美國的零售市場,消費者的訪問次數今年達到了2.2億(去年8000萬),產生的包裹數量是在7000多萬。
對數據的深挖,對過程的有效管理,讓包裹的“最后一公里”走得“相對從容”,也是文頌淡定的原因。
“準備階段,我們就只做兩件事。”文頌在運聯傳媒主辦的“2012最后一公里論壇”上說,第一件事,就是將有效的數據告訴每一家快遞公司,讓其清楚在“雙十一”當天每一條線路上可能產生多少訂單,并且將之分配到從11月11日一直到11月20日。
天貓給出的數據,是建立在了解報名商家的備貨情況、發貨情況,了解消費者的布局,以及對比去年商家發貨速度和商家發貨情況等之上的分析,文頌解釋說,最后形成了2860條線路的數據表,分三期發給各快遞公司,讓他們能夠及時準備各線路上的容量。
有這樣的準備,快遞公司的線路容量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擴容。比如一個快遞員過去一天送七八十單,拿到了相關數據之后,預計“雙十一”過后的一天可能需要送400單,那么就要進行工作任務的調整了。
第二件事,就是幫助快遞公司和商家提升溝通效率。此前天貓跟九家快遞公司達成了戰略的合作,最核心的一條就是信息的透明化。“雙十一”之前,天貓將所有報名的商家提前給到快遞公司,讓快遞公司提前進行溝通,使其跟商家有更好的資源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