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快遞公司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有的企業規定,走貴重物品通道郵寄的物件遺失后,快遞公司按原價賠償;走普通通道郵寄的快件遺失后,賠償金額由快遞公司與客戶協商解決,賠償金額1000元封頂。
有業內人士稱,這些賠償金額封頂的規定可能會被快遞員鉆空子,特別是一些價值超出賠償封頂額度的快件,快遞員偷竊后謊稱丟失。
行業弊病
快遞業已成為消費領域投訴的重災區,無著郵件“私賣門”則是這個快速發展行業暴露的又一個問題。
對于無著郵件的處理,被稱為“四通一達”的國內民營快遞企業中的一家公司高層告訴本報記者,公司的規定是如果幾個月后沒有人認領,加盟商可自行處理,至于怎么處理,并沒有明確的規定。
據本報記者了解,目前在我國的民營快遞市場,除了已經擁有自己貨機的順豐速運,包括“四通一達”在內的民營快遞都是依靠加盟壯大,這樣的模式優點是投資少,擴張快,但缺點也明顯,就是對加盟公司的管理控制力度較小,由于加盟體系相當于無數個利益體,總部的協調和管控能力面臨挑戰。
這里所說的總部只能稱得上是一個松散的管理機構,主要根據運單的數量向地方網點和加盟商收取費用,比如每單1元。對于旗下加盟商以及快遞員及其服務的監管,則有心也無力。
成本控制及其延伸出的快遞員隊伍管理則是另一個內控挑戰。
有業內人士認為,快遞行業爆發的問題層出不窮,最大的癥結在于快遞行業的競爭導致快遞行業價格過低。企業為了保證利潤,無法保證操作的規范性。
該人士認為,操作不規范加大了無頭郵件出現的概率。以從廣州發往上海的郵件為例,大多數民營快遞公司取件的價格為10~12元,假如在每個操作環節快遞公司都加大監督力度,肯定會虧本。
近幾年快遞包裹遞送量爆發式的增長,也使從業人員疲于奔命而很難有精力關注質量的提升。一家民營快遞的快遞員告訴本報記者,他上半年一般一天能收200件~300件,下半年因為節日多,一天可以收到400~500件。
“目前郵政管理局對快遞企業的監管,更多集中在進入許可,而缺少對快遞服務質量方面的監管規定和懲罰標準。”徐勇對本報記者說。
“快件延誤率、遺失率、破損率達到多少要被懲罰都沒有量化,使得行業現在陷于重視量輕質量的低價惡性競爭。”他說。
近期,快遞行業并不平靜。10月份,圓通、韻達等4家快遞、貨代企業因違規托運貨物,造成南航一航班起火。對此,中航協開出歷史上最重的罰單,注銷韻達、圓通等公司的二類貨運代理資質。此后,又有媒體曝光快遞單號被大面積泄露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