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經商曾蔚然成風
“每次碰到他,都不知道該稱呼他何主任還是何老板,我后來干脆稱呼他為何總。”在市民張峰(化名)看來,官員何尚黎更有老板的派頭。
熟知何尚黎的人向記者透露,何尚黎更愿意別人稱他為“何老板”,因為在道縣副科級干部有很多,而像他這樣能開發大樓盤的開發商卻是屈指可數。
道縣公務員譚明(化名)坦言,雖然縣政府大部分公務員都看不慣何尚黎“亦官亦商”的作派,但許多人還得奉承他,因為買房時可以找他打點折。
譚明向記者透露,何尚黎搞“奧苑新城”房產項目開發時,主政道縣的正是后來因腐敗而落馬的原縣委書記易光明。
2009年5月20日,道縣因為許多官員入股當地一家水電站被媒體曝光而一夜成了各界關注的焦 點。
當天,某媒體刊發了一篇題為《縣官們的水電站 村民們的拋荒田》的報道。報道稱,道縣新向陽壩水電站當時正因為灌溉、征地等問題與當地村民沖突不斷。而該文作者通過暗訪的形式從水電站老板童某處獲悉,涉及入股新向陽壩水電站的道縣干部及干部親屬90余人。幾乎囊括了道縣縣政府大部分部門,包括縣委常委,水利、交通、文化部門干部以及婦聯、稅務、鄉鎮干部。其中,道縣縣委書記易光明以公司員工韓某的名義在電站中持有股份。
新聞一出,各界嘩然。
處在風口浪尖的時任縣委書記易光明對此發帖回應:“自己是清白的,歡迎組織調查!”
就在上級組織找其談話時,易光明依舊拍著胸脯說:“我以自己的黨性和人格擔保,絕對沒有腐敗。”
2009年10月26日,湖南省紀委宣布,易光明被省紀委“雙規”。
2011年易光明被衡陽中院判處有期徒刑17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并處沒收個人財產80萬元。
“無論什么工程項目,他大小通殺。”在道縣做生意的一位商人曾對媒體抱怨說。據報道,道縣多名官員和群眾都稱,易光明在道縣的城市改造和開發中,協同其弟插手多個項目,與民爭利,做背后的“老板”。
服刑期間,易光明反思認為,正是自己和親友參與經商,最終把他送進了監獄。
“隨著我職位的提升和權力的增大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我逐漸忘乎所以,私欲慢慢膨脹,收受別人送來的金錢,支持、默認自己或親友入股,以合伙的形式搞工程,變相收受他人的財物,不知不覺走進了為親友謀私利的陷阱不能自拔。”易光明在獄中懺悔。
“上梁不正下梁歪!”譚明坦言,易光明時代的道縣,官員經商蔚然成風。
3年后,法治周末記者趕赴道縣調查發現,在這個公務員經商曾經暗流涌動的湘南小縣,官員經商現象依舊是余毒未清,見怪不怪。
記者在道縣采訪期間,又有市民向記者爆料,公務員唐某也公開介入過某房產公司的開發經營。但記者查詢發現,近年來,道縣并沒有一個公務員因為參與經商而受處分。
“你以為相關部門不知道一些官員經商嗎?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誰想去得罪這些‘紅頂商人’呢。”譚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