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像大多數中國城市一樣,正在經歷著城市化進程帶來的光榮與傷痛。
近幾年,伴隨全國范圍的產業結構調整興起,大量效益不高、污染環境的工業企業開始從一些城市的中心城區消退。搬遷企業留下的大量土地為規模不斷升級的城市建設提供了土地資源,然而,混雜在其中的污染土地也逐漸增加。
9月6日,武漢傳出消息稱,位于當地硚口區的原武漢染料廠騰退場地已獲國家發改委批準,列入今年全國唯一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工程。
在大規模用地需求的刺激下,這些被工業污染過的場地開始在新的開發過程中涌現。據相關媒體報道,僅武漢在最近兩年就出現過三起較為嚴重的毒土地事件。從全國范圍看,北京、廣州、湖南等地亦有類似情況發生。這些受到污染的場地背后所隱藏的更大的危害,是它們未經環評和治理便悄然進入正常土地開發使用流程。
而按照環保部牽頭制定的《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用于全國污染土壤修復的中央財政資金將達300億元。業內人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估計,這五年間,將有數千億的場地修復市場。
本報記者采訪多位參與污染場地修復的學者、企業和地方政府,大多參與土壤數據調查和修復的專家,拒談這一“敏感”領域,或要求匿名。有專家描述這一市場:“有兩輛挖土機,就想進來撈錢了”,呼吁《中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出臺已時不我待。
武漢土壤污染樣本
武漢市發改委透露稱,試點的地塊面積約200多畝的“毒地”全部治理需1.88億元,其中,可獲得來自國家財政補貼5640萬元,其余由地方或企業自籌。修復達標后,該地塊將專項用于王家墩商務區內兩家空軍后勤部所屬的軍隊保障企業的恢復性建設。
武漢市染料廠,這個要耗費國家1.88億治理場地污染的企業,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是漢口許多老工人驕傲的回憶。
沿長江漢水北岸行進的輕軌一號線,從最繁華的街區穿過,來到染料廠所處區域時,四周的樓房驟然降低,街上人流變得稀疏。在舵落口站下車,從輕軌站口走出,原武漢市染料廠就在眼前。
如今,主要的廠房已被拆除,閑置下來的空地荒草叢生,一些殘留的生產設備銹跡斑斑。一棟四層紅磚結構的老式樓房佇立在武漢輕軌一號線和工農路旁,這是老張這一批染料廠老職工的住處。工廠垮掉之前,老張花積蓄買下其中兩間宿舍。
當時還是年輕小伙的老張來到武漢市染料廠工作。他對于這段國企正式工人的記憶,頗感自豪。1998年,染料廠因效益不濟垮掉。在支付一筆按工齡結算的安置費后,老張下崗,住在廠區附近的宿舍。
“高聳的煙囪往外冒黑煙,下雨天,地上積水都是黑色。”現47歲的老張回憶,僅染料廠周邊,就曾有過四家化工企業。9月初,他看報紙才聽說,老單位就是媒體報道的“最毒土地”。
武漢市政府很早就關注到這塊“毒地”。早在2010年,武漢市環保局已向國家環保部申請國家財政支持。時任武漢市委書記的楊松和副市長馬旭明專程赴京拜會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和副部長周健。在那次見面中,武漢兩位官員專題匯報了硚口區化工企業搬遷污染土壤防治方面的情況,并懇請國家環保部給予支持。
周健隨后表示,武漢市應“進一步搞好深度調查”,做出項目建議書,按程序報國家環保部組織評審。未來,環保部將結合全國《“十二五”城區場地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和資金安排給予支持。
“之前全國也有過對毒地治理的項目,治理情況不大理想,所以這次國家的計劃分兩批,第一批帶有驗證性質。效果比較好的話,就下第二批計劃。這次武漢能有幸入選,確實是武漢市各部門協作高效工作細致”,武漢市發改委一位科長告訴本報記者。
“很多污染土地其實都是歷史遺留問題”,上述武漢市發改委官員表示,由于武漢染料廠已停產,土壤污染的責任主體早已消亡,“但政府部門又需要承擔起它的社會責任”。
像染料廠這樣的污染場地在武漢存在的數量有多少?從該《治理項目建議書》可窺一隅。
硚口區為武漢市七個中心城區之一,其中,古田地區又為武漢市三環以內化工企業相對較為集中的區域。統計顯示,武漢市三環線內化工生產企業共127家,其中硚口區有99家,占武漢市化工生產企業總數的78%。
近幾年,武漢市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大量的工業企業陸續遷出主城區。僅在硚口區,化工企業搬遷后騰退的土地總數就達4118畝。
武漢市環保局隨后組織人員對騰退出的土地進行了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初步估計污染土壤面積為1260畝,占總面積的30.6%。
“早些年,地方政府在發展過程中太短視。現在出現的土地污染問題,多是八九十年代的企業留下的”。中國土壤學會土壤肥力與肥料專業委員會委員,土壤環境專業委員會委員胡紅青表示,地方需要持續發展,就會繼續招商,
再過十幾年,現在引進的企業搬走,新的土壤污染問題再次出現。“這就是一個循環”,作為一位環保科研領域的學者,胡紅青憂心現狀,他認為,要想打破循環,政府需要主導修復工作,同時地方政府應改變發展理念。
毒地在武漢已不是孤例,2007年春節前,武漢漢陽區的赫山地塊,原屬武漢市農藥廠,有工人中毒被緊急送往醫院獲救。2010年,長江明珠經適房小區被媒體爆出此前是化工廠,后開發商道歉。
在全國范圍內,很多城市都出現類似事故。2004年4月,北京宋家莊地鐵站發生中毒事件;2006年7月,蘇州南環路附近郭巷的一家化工企業,搬遷后留下20畝毒地,導致六名筑路工人挖土時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