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不斷的空置率之爭,終于有了實質性進展。國家統計局負責人近日表示,要研究建立空置住房調查辦法,并介紹了統計部門的初步計劃。 有關部門對社會輿論的及時回應值得贊許。不過,記者采訪發現,關于住房空置率調查,業內人士仍有諸多疑問和期待:該調查能否盡快實質性啟動并及時公布結果?統計結果能否避免房價統計數據遭受的類似質疑?能否借空置率透明化之機進一步消除房地產市場的“信息壁壘”? 空置率調查 何時從“研究”轉為“操作”? 空置率之所以如此長時間受到關注,因為它是衡量房地產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影響土地及住房有效供給、制定相關調控政策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
多年研究住房政策的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杰介紹,美國住房統計機構從1965年就開始分別統計自有房和租賃房的空置率,覆蓋全美國75個都市圈,每個季度都會發布調查數據。歐盟國家對空置率的調查也早已形成慣例。
實際上,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相關部門就引入了“空置面積”的統計指標,2003年有關部門承諾“改進房屋空置統計方法,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房屋空置率指標體系”。此次,統計部門再次明確“研究建立空置住房調查辦法”,激起各界的期待。
北京市朝陽區日前首次公布了截至7月底區內住宅空置面積,受到廣泛關注。北京也已被列為空置房調查試點城市,并啟動相關調查,目前正在選取有代表性的小區。國家統計局表示,對空置率調查將“發現問題,積累經驗,驗證方案,完善方法”。
有專家認為,“空置面積”的統計指標已引入多年,目前應盡早使空置率調查由“研究”轉為“操作”,并將調查數據納入定時發布的房地產統計數據體系之中,形成慣例。
空置率統計 能否避免房價統計的困局?
房價統計問題和房價本身一樣備受關注。今年初,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稱“2009年房價上漲1.5%”,這與人們的真實感受和各家機構的統計差別極大,引起巨大爭議。今年以來,國內也有多個城市統計部門發布的房價數據受到廣泛質疑。
有待公布的空置率指標,是否也會陷入真實性爭議之中?此擔心絕非杞人憂天。一些城市郊區大片新建樓盤常年無人居住的事實有目共睹,空置率之高掐指可算;而一些中心城區成熟小區的確是“屋盡其用”,空置率應該說遠小于入住率。空置率的數據要經得起公眾的檢驗,關鍵是要有科學的調查和統計方法。
上海財經大學應用統計研究中心主任徐國祥說,迫切需要把空置房的定義界定清楚,它的計算口徑、計算范圍要嚴格限定,抽樣調查方案必須科學、系統、完整并帶有可操作性,可對房屋按類型分類,比如別墅、高檔房、普通商品房甚至老公房等進行分類調查統計,得出各自空置率。
陳杰認為,空置率調查,如果像以往那樣依托開發商層層上報匯總統計,則漏洞明顯;如依托街道社區匯總統計,則速度緩慢且很容易失真;如結合住房普查進行調查,又不能滿足決策者、從業者和社會時刻更新的需要。
為此,他建議,以所有已建成住宅為對象而不是以住戶為對象建立定期的、專業的大樣本抽查,這可與國家統計局城鎮調研隊日常進行的城鎮居民生活與消費調研結合,以便及時統計和發布包括住宅空置率、住宅自有率等諸多住宅方面的重要統計指標,這需要國家統計部門進行大規模投入、系統建設和人員培訓。
能否借空置率透明化之機推進房地產市場的信息公開?
記者了解到,空置率之所以成為一個“謎”,并非全然是技術上不可統計,部分也是對結果的“秘而不宣”所致。事實上,一些地方的統計等部門近年來曾一度就當地住房空置情況做過調查。但對調查結果一直諱莫如深,理由多為“敏感”。
房地產的信息發布充滿了這樣的“玻璃墻”。不少地方已建立了以披露市場價格和成交信息為重點的房地產信息系統,并接受社會公眾免費查詢,但一些房地產信息系統在房價信息更新上還有所欠缺,相關部門的數據發布還顯不足。
中央政府已關注到房地產信息基礎工作的重要性。這一輪樓市的調控政策明確要求:“各地要及時向社會公布住房建設計劃和住房用地年度供應計劃。住房城鄉建設部要加快個人住房信息系統的建設。統計部門要研究發布能夠反映不同區位、不同類型住房價格變動的信息。”
業內人士呼吁,信息是研判市場走勢的重要依據,是影響人們預期的關鍵要素。因信息爭議而對職能部門的不斷質疑,還將有損社會對房地產市場運行的信心。應以空置率指標的逐步透明化為契機,打破更多“玻璃墻”,進一步推進房地產市場信息的統計和公開,促進市場的健康平穩發展。
記者葉鋒、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