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纖維行業標準亟須完善
時報8月4日訊一條“中國結”牌竹纖維緞檔毛巾,標注成分為:70%竹,30%棉,而實測結果卻是:65.1%粘纖,34.9%棉。本報7月31日報道該事后,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4日,“中國結”生產廠家山東濱州豪盛巾被有限公司做出回應,堅稱自己的產品含竹,檢出的粘纖就是用竹子生產的。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竹纖維標準不完善,檢測手段落后,難以檢測出粘纖是用何種原料生產出來的,這已成為竹纖維這個新興行業最為頭疼的事之一。
“中國結”堅稱含竹
4日,豪盛公司負責人王先生向記者出示了兩份國家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浙江)出具的檢驗報告。其中一份抽檢了豪盛公司生產的5條中國結牌竹纖維緞檔毛巾,與消費者送檢的為同一品類產品。記者在這份報告上看到,檢測項目為纖維含量,標準要求為:70%竹,30%棉(允許偏差±5),實測結果為:65.4%再生纖維素纖維,34.6%棉,單項評定“符合”。另一份報告抽檢的是同品牌的浴巾,結果也為“符合”。“這表明我們的產品沒問題。”王先生說。對于國家抽檢結果和消費者送檢得出的結果不一致,王先生解釋稱,粘纖的全稱叫粘膠纖維,是一種再生纖維素纖維,而不是像棉、毛等纖維那樣是天然纖維。他們所使用的粘纖是唐山三友興達化纖公司生產的玉竹牌竹纖維。
現有技術檢測有難度
對于王先生的說法,作為國內生產竹纖維最主要企業之一的三友集團旗下的唐山三友興達化纖公司研發部部長么志高表示認可。
帶著疑問,記者采訪了中國纖維行業的權威、原國家紡織工業部設計院化纖設計室主任邱有龍。據悉,邱有龍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專家,1958年被派至德國學習粘膠纖維技術,1972年任紡織工業部設計院化纖設計室主任,先后主持宜賓化纖、唐山化纖、新鄉化纖擴建等大中型項目的設計。
邱有龍表示,天然的竹纖維太粗,不能直接用于紡紗。用竹子紡紗,首先得把竹子碾碎做成漿粕,生產出竹材粘膠纖維,然后把纖維紡成紗再織成布,最后生產出毛巾。但檢驗該毛巾的成分,利用現有技術只能檢驗出是用粘纖造的,至于粘纖是用什么做的,就很難了。現在一些生產廠家在產品標簽上標注了竹或竹纖維含量,邱有龍直言“無可厚非”。
期待竹纖維標準完善
“一方面大家都打竹或竹纖維的概念;另一方面目前難以檢測出來。我們也很頭疼。”唐山三友集團化纖銷售部副部長陳秋秋說,這是竹纖維行業發展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據他介紹,中國2002年前后開始工業化生產竹纖維,2006年竹纖維產品開始紅火。由于是新興行業,目前無論在標準上還是在檢測設備及方法上,都顯得滯后。
網上有一篇名為《竹纖維及其產業發展的幾個問題》的文章。這是中國林業產業協會調研組與我國竹產業方面的專家,到有關科研、管理等單位進行咨詢和交流,并到相關企業實地調研后所形成的一篇文章。
該文稱,由于竹纖維及制品橫跨紡織業和林業兩個行業,目前行業管理部門以及科技界還沒有對竹纖維及產品給予明確定位。而且,竹纖維的檢測標準只是參考了粘膠竹纖維的標準執行,檢測手段滯后,且沒有專門的行業代碼和海關編碼,行業統計方法原始,國內經營和國際貿易方式沒有得到規范化、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