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德路小學,學生們下課后自覺到洗手池洗手。信息時報記者 陳文杰 攝
10月15日是首個世界洗手日,全市各小學將齊刷刷學洗手。記者調查發現,非典過后市民都已經具備了洗手的意識,但是對洗手時間長短、正確洗手方法以及是否該用洗手液洗手等問題卻比較模糊。對此,有專家表示不提倡低齡學生用洗手液。
市民洗手大多不超30秒
2008年是國際環境衛生年,國際知名的健康促進組織PPPHW發起首屆“世界洗手日”倡議,號召全世界各國在2008年10月15日開展洗手活動。近日,廣州市教育局也發文在全市小學內舉行洗手日活動,教會學生正確的洗手方法。據悉,首個世界洗手日活動的啟動儀式將在廣州協和小學舉行。
2003年“非典”之后不少市民養成了勤洗手的衛生習慣。日前記者隨機采訪了近20位市民,有過半受訪者知道預防疾病要靠經常洗手,但了解正確的洗手方法和恰當洗手時間的人卻不多。在“洗手洗多久才干凈”的問題中,有市民回答30秒,有市民回答起碼要3分鐘,更有人稱時間多久并不重要,把肥皂都洗掉了就好。市民盧先生更笑稱,洗太久會被別人笑話有“潔癖”。廣州421醫院預防保健科主任陳華東告訴記者,廣州人洗手的次數、時間還并不科學,洗手意識還待提高。
不過,洗手意識在學生中卻比較普遍,在文德路小學,多數學生都了解“如何正確洗手”。二年級的強仔還當場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四步洗手法”。而記者觀察了幾個小學生如廁后的洗手情況,發現一半以上的學生都會認真將雙手搓洗20秒以上。
半數小學提供洗手產品
非典后洗手液等清潔劑非常走俏,不少市民肯定洗手液功效而對肥皂不感冒,從而引發關于是否該用洗手液的討論。
記者調查了10所小學,發現半數小學會為學生提供香皂或洗手液,東川路小學、江海小學、建設六馬路小學等學校在每個衛生間的洗手池上放置洗手液,據稱選擇洗手液是因為它“方便又衛生”,而沙面小學、曉港東路小學則更加青睞較為“傳統”的香皂。沙面小學的黃主任告訴記者,洗手液使用起來不好把握度,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往往是擠了再擠,一瓶洗手液不到兩天可能就會被用光,因此從節約成本的角度來看,香皂顯然比洗手液經濟實惠。
也有學校對洗手產品說“不”。文德路小學、朝天路小學曾經為學生提供過一段時間的洗手液,后來卻放棄了,文德路小學衛生室的任醫生稱,放棄洗手液的原因主要是“學生浪費太嚴重了”,而香皂因為過多人使用也有可能給孩子帶來細菌,所以也放棄了。而耀華小學衛生老師丘婕云則稱不在公共場合放置洗手產品是為了學生安全——洗手液掉落在地面上,容易使學生滑倒發生意外。
另外,一些家長則擔心學校沒有洗手液,學生能否把手洗干凈。
不少學生用濕巾代替洗手
與小學生不同的是,多數中學生都常備濕紙巾、肥皂紙來洗手。一些中學生表示,由于課間忙著問問題、做作業,不少中學生即使手臟了也懶得去洗手,濕紙巾就成了“省事”的替代品。初二學生阿潔說,每種濕紙巾的包裝上都寫著“清潔除菌”,用起來覺得比單純用清水洗手還要踏實。而更加“奢侈”的學生則用“免洗洗手液”來洗手,要用的時候擠一點揉搓,待洗手液蒸發掉即可。
專家則表示,濕紙巾等代替不了科學洗手的衛生,濕紙巾再怎么反復擦手也無法去除皮膚表面的細菌。同時,免洗洗手液始終含有化學物品,最好還是用流動清水和肥皂洗手。
專家:流水清洗30秒即可清潔雙手
廣州421醫院預防保健科主任陳華東告訴記者,事實上市民對洗手液的使用存在誤區,醫生更主張用肥皂洗手。一方面,市場上的洗手液能否真正起到殺菌作用還值得懷疑;此外,低齡學生的皮膚比較嬌嫩,而一般洗手液都是偏堿性的,對他們的皮膚有刺激作用;再者,皮膚容易過敏的人群也不宜用洗手液洗手。實際上,用30秒以上的流水清洗就能達到清潔雙手的效果,如果有條件的話,按足洗手步驟來清洗則要超過1分鐘才能洗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