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帶徒弟,一代傳一代,織工藝人的無私奉獻促進了織綿藝術的傳承與發揚。
昔日皇家貢品
壯族這個古老而勤勞的民族,農業與手工藝術都較為發達,其中的民族手工藝品──壯錦,更是聞名于世。由于壯錦象征美好,曾被明王朝列為供品,各地貴官富商“莫不爭購之”,名聲漸由國內傳揚到國外,許多外國客人到廣西旅游時也紛紛購之,或作留念,或饋贈親朋好友,壯錦的藝術魅力可見一斑。
說起壯錦,還有一段美麗的神話故事。相傳古時候,大山腳下有幾間茅屋,屋里住著一位壯族老媽媽,丈夫死了,身邊有3個兒子。老媽媽織得一手好壯錦,靠賣壯錦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有一天,老媽媽在集市上看到一幅美麗的畫,畫上有田園、房屋、花園、池塘和成群的雞鴨牛羊。老媽媽滿心喜歡,就買下了這幅畫。她決心把畫上美麗的村莊織成一幅壯錦。
老媽媽不分晝夜地織錦,松油燈把眼睛都熏壞了。眼淚淌到錦上,老媽媽就在上面織成小河和池塘。鮮血滴在錦上,老媽媽就在上面織成太陽。一連織了3年,美麗的壯錦終于織成了。
突然,一天來了一陣大風,把壯錦卷向東方天邊去了。原來是太陽山的一群仙女看到老媽媽的壯錦太美麗了,忍不住拿壯錦做樣子去了。
老媽媽叫大兒子去找壯錦,大兒子因為吃不了苦,在去東方的途中,一位老奶奶給了他一盒金子,于是他就帶著金子到城里享福去了。老媽媽又叫二兒子到東方去找壯錦,老二也吃不了苦,在得到了老奶奶給的一盒金子后,他也到城里享福去了。
后來,老媽媽的3兒子,在大石馬的幫助下,越過火山和大海,找到了紅衣仙女,讓她還回壯錦。紅衣仙女正拿著老媽媽的壯錦樣子在織錦,老三趁機拿走了自己家的壯錦,騎馬回到老媽媽的身邊。
老三回到家中,壯錦在陽光下漸漸伸寬,變成了美麗的家園。因為仙女在壯錦上繡下了自己的像,也被帶回家中。老三就跟她結為夫妻,過上了幸福生活。
一天,老大和老二回村來了,他倆把老奶奶給的金子花光了,成了叫花子。他倆感到沒臉見親人,只好又拖著討飯棍走了。
這個神話故事贊美了勞動者巧奪天工的手藝,表達了不畏艱苦才能得到幸福的思想。勞動人民在織錦的藝術創造中,滲透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錦寓意美好的意思,所以有“錦上添花”、“錦繡前程”等人人皆知的成語。錦起源于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尚書·禹貢》中就提到揚州厥篚織貝。所說的“貝”便是一種錦的名稱,這說明在商周時代就有錦的絲織物。
壯錦相傳產生于宋朝初年。當時壯家婦女中出了一個織布能手,她的名字叫達尼妹。達尼妹織布有個特點,喜歡不斷創新。有一次,她為了想出一個新圖樣來,坐在門口,眼盯著屋檐下的一個大蜘蛛網,冥思苦想,從月出想到月落,又從月落想到第二天早晨太陽出來,整整想了一夜還沒有想出來。她正要起身離開時,突然看到早晨太陽的光芒照射到沾滿水珠的蜘蛛網上,這時整個蜘蛛網呈現出五彩繽紛的絢麗色彩,好看極了。達尼妹靈機一動,立即奔到堂屋把織布機搬到屋檐下,對著美麗的蜘蛛網圖案和色彩,用五彩絲線織了起來。她兩手上下翻飛,一刻不停,不到半天就織出一塊錦緞來。消息傳開,各地壯家織女紛紛前來向達尼妹學習。織壯錦的工藝技術就這樣在壯族居住的地方流傳開來。
歷史上,壯錦多有記載。宋代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寫道:“布,白質方紋,廣幅大縷,似中都之線羅,而佳麗厚重,誠南方之上服也。”清乾隆《柳州府志》記載:“壯錦各州縣出,壯人愛彩,凡衣裙巾被之屬,莫不取五色絨以織布,為花鳥狀,遠視頗工巧炫麗。”清光緒《歸順直隸州志》亦載:“嫁奩,土錦被面決不可少,以本鄉人人能織故也。土錦以柳絨為之,配成五色,厚而耐久,價值五兩,未笄之女郎學織。”清沈日霖《粵西鎖記》也說:“壯婦手藝頗工,染絲織錦,五彩燦然,與緙絲無異,可為褥,凡貴官富商,莫不爭購之。”由此可見,壯錦織造歷史悠久,并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從明代魏睿《西事珥》得知,壯錦在明代時就已經成為貢品,躍居我國四大名錦之一。
華麗的壯家藝術
壯錦是一種實用的生活用品,同時又是一種很富藝術價值的藝術品,其工藝的民族性、群眾性和實用性,決定了壯錦圖案的題材廣泛、結構嚴謹、造型別致、色彩艷麗的特征,反映了壯族人民勤勞、智慧、熱情、勇敢、爽朗和純樸的品格。
壯錦題材內容廣泛,自然界的花草蟲魚鳥獸以及星云月日都是其創作的素材,通過織錦藝人們的想象和加工,構成了情意綿綿豐富多彩的圖案紋樣,或寓意幸福,或象征吉祥,反映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愿望,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壯錦可分織錦和繡錦兩類。織錦以細紗為經,絲線作緯,經線一般為原色,緯線按成錦人的構思配以不同的色彩。彩色染料取自植物的根、葉、花制成,色彩艷麗。傳統的圖案有水、云、花、草、蟲、魚、鳥、獸等,還有復雜的雙鳳朝陽、蝴蝶撲花、雙龍戲珠、獅滾繡球、鳳穿牡丹、孔雀鬧海、魚躍龍門、鴛鴦戲水、寶鴨穿蓮、子鹿穿山、水波六耳結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勤勞的壯家織錦人又創造出反映時代生活和精神風貌的向陽花、英雄花、鳳凰花、和平花、民族團結、四大豐收、農林牧副漁、桂林山水、名勝古跡、革命圣地以及民族風情劉三姐、繡球舞、銅鼓舞等多種新花樣,使壯錦圖案更加豐富多彩。壯錦構思寓意深遠,圖案斑斕絢麗,體現著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在色彩的運用方面,壯錦喜用重彩,其以紅、黃、藍、綠為基本色,其余是補色,對比鮮明強烈。以紅為背景,充滿熱烈、活躍、歡騰的氣氛;用綠作烘托,富有靜穆開朗的情調;如以黃、藍配置,則更艷麗動人。一幅壯錦,常是幾種顏色甚至是10幾種顏色配合組成,但由于配置得當,顯得斑斕絢麗,多樣而統一,對比又調和,古艷深厚,華而不俗。壯錦色彩的運用與壯族人民的生活習慣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聯系。織錦藝人認為:“紅配綠,看不俗。”他們要求色彩既艷麗好看,還要經久耐新,把實用與美觀緊密結合起來,其特點是以少見多,采用對比、協合,純樸中見豐富、雅素中見多彩的效果。對比鮮明強烈,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枯木逢春再輝煌
壯錦作為傳統的民族用品和手工藝美術品,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壯族地區,曾經出現過家家有織機,婦女人人能織錦的場面。在民間,壯錦主要用作背帶和被面,也有用于煙包、腰錢包、背袋和包袱等,是珍貴的日用品和禮品。姑娘出嫁,織錦被面是不可缺少的嫁妝,并且她們早在十多歲時自己就要為此開始精心織制。她們認為,一個姑娘不懂織錦是最不體面的事情,親友看不起,小伙子也不喜歡。有了小孩,父母和親友也必須送去織錦背帶,以表示吉利和體面;在歌圩上,姑娘們也常常把自己的精心之作作為表達愛情的禮物送給自己心愛的人,直到現在廣西很多地方還保持著這種民族習慣。
隨著國家建設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壯錦的應用也日益擴大。除背帶心和被面外,還廣泛用為掛包、提包、被面、床毯、床圍、床罩、帳簾、窗簾、臺布、坐靠墊、茶幾墊、沙發布、枕巾、圍巾、服飾、花鞋及壁掛、錦屏等,并成為具有深厚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和禮品,產品遠銷全國及世界各地。
壯錦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織錦的一個杰出代表,是中國織錦工業的精華,和其他錦種一樣,它的發展也走過許多彎路,甚至一度有絕跡的趨勢。為了振興廣西少數民族織錦,保護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近幾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及有關部門非常重視壯錦的保護工作,先后撥款700余萬元支持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建設研究開發基地。作為剛剛轉型不久的科技型企業,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也是目前國內乃至世界最大最強的壯錦研發、生產企業。而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也憑借自身近50年專門從事民族織錦的收集、整理、研究、開發的強大優勢,開發出百余種壯錦產品,使壯錦產品開始系列化、多樣化。自2003年以來,研究所先后把散落在民間的20多位織錦藝人招聘回來,為他們創造一切有利條件開展生產和開發,還招收一批年輕工人,通過以老帶新、師傅帶徒弟等形式,培養了一批年輕的織錦藝人,為壯錦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廣西南寧,也為古老的壯錦帶來了發展機遇。依托于旅游紀念品和政府禮品,壯錦在對外交往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可以說過去的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每一屆都把壯錦帶上一個新臺階。作為國家首批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壯錦工藝,一定會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隨著南寧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的步伐,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