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時期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中國皮革行業是輕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時期將繼續承擔著豐富輕工市場、擴大內需、增加積累、出口創匯、吸納城鄉勞動力,以及促進農牧業持續穩定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及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積極推動皮革工業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轉變增長方式,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推進皮革工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實現我國皮革行業“二次創業”目標由皮革大國邁向皮革強國奠定基礎,中國皮革協會牽頭編制了《中國皮革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
一、“十五”時期皮革行業的回顧
(一)“十五”時期皮革行業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1、皮革行業發展迅速,進一步確立了世界皮革生產大國的位置
皮革行業是市場化程度極高的行業,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我國皮革行業涵蓋制革、制鞋、皮革服裝、皮件、毛皮及制品等主體行業,以及皮革機械、皮革化工、皮革五金、輔料等配套行業。產業鏈完整,上下游產品關聯度高,是集創匯、富民、就業為一體,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
2005年我國皮革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全部國有企業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185億元,比“九五”末期增長166.1%,“十五”期間年均增長21.6%;利稅202億元,比“九五”末期增長241.8%,“十五”期間年均增長27.9%。
從全行業產品產量分析,2005年輕革(豬牛羊革)產量為6億多平方米(不含剖層革),折合牛皮2億標準張,占世界產量的2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鞋類產品(皮鞋、旅游鞋、布鞋、膠鞋等)產量為90億雙,占世界總產量的50%以上;皮件、皮革服裝、毛皮及制品均名列世界產量首位。“十五”期間的快速發展,進一步確立了我國作為皮革生產大國的位置。
2、皮革行業出口創匯大幅增長,為我國跨入世界皮革強國之列奠定了基礎
2005年皮革、毛皮及制品行業進出口總值368億美元,其中:出口額達327億美元,比“九五”末期增長97.7%,“十五”期間年平均增長14.6%,出口金額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4.2%;進口總值41億美元,比“九五”末期增長60.9%,“十五”期間年平均增長9.9%。皮革行業實現貿易順差286億美元。“十五”期間,皮革行業主要產品出口均呈較快增長態勢,出口創匯年平均增長大大超過了7%的規劃目標。
3、皮革行業提供大量城鄉勞動就業崗位,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貢獻
據統計,2005年全國皮革主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直接從業人員達500多萬人,全行業連同配套行業從業人員達1100萬人,每年提供新的就業崗位達四、五十萬個。皮革行業的從業人員,主要來自我國中西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解決了大量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同時也帶動了農村畜牧養殖業的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4、皮革行業結構調整加快,特色區域建設成績顯著
中國鞋都-溫州
中國皮革之都-海寧
中國皮革皮衣之都-辛集
中國皮具之都-花都
中國西部鞋都-璧山
毛皮特色生產基地-大營
中國女鞋生產基地-惠東
中國裘皮之都-肅寧
中國(重慶)西部鞋業基地-銅梁
據全國基本單位普查資料顯示,中國皮革、毛皮及其制品行業有加工企業2萬余家,其中:制革企業2900多家、皮鞋企業9300多家、皮衣企業2200多家、皮具企業5900多家、毛皮及制品企業1200多家。在“十五”期間,皮革行業呈現出以區域經濟為格局的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已形成了從原料、加工,到銷售、服務一條龍的生產體系,成為皮革行業“十五”期間發展的中流砥柱,同時也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目前,全國初步形成了浙江溫州、四川成都武侯、重慶璧山和廣東、福建的制鞋,浙江海寧皮革和皮革服裝、河北辛集皮革服裝,廣州花都區獅嶺鎮、福建泉州、河北白溝的皮具,浙江桐鄉、河北肅寧、河北大營、河南桑坡毛皮原料加工和等特色經濟區域。這些特色區域的形成,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
5、實施質量和品牌戰略,注重可持續發展
十多年來,在實施證明商標“真皮標志”和“真皮標志生態皮革”品牌戰略基礎上,我國皮革產品技術水平迅速提升,制成品的加工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全行業涌現出了35個中國名牌、25個中國馳名商標、6個中國真皮領先鞋王、8個中國真皮鞋王、10個中國真皮衣王和4個中國真皮標志裘皮衣王、“中國箱包十二強”等知名品牌,以及真皮標志企業400多個,成為全行業優秀產品的核心。目前,中國豬皮制革技術堪稱世界之首,綿羊皮服裝革產品質量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皮鞋、皮革服裝、箱包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已達到國際中檔以上水平。許多大中型企業的品牌、管理和市場意識不斷提升,一批知名品牌企業以不同的方式開拓國際市場,爭創國際名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皮革企業環保意識有很大提高。制革、毛皮規模以上企業均建有完善的污水處理設施,不斷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提升和改造傳統生產方式,生產中的污染已經得到有效治理。
6、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成效顯著,技術裝備及配套產業水平大幅提高
皮革機械、皮革化工、皮革五金、輔料等配套行業有力地促進了主體行業的持續發展。如,當前皮革機械的品種和質量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皮革和機械市場的占有率達到70%以上,并有部分產品出口到海外市場,開始參與國際競爭。此外,皮革化工、合成材料、五金配件、鞋楦等也得到快速發展,為主體行業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貢獻。
7、民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整體競爭力顯著提升
在“十五”期間,皮革行業基本完成了全行業的轉制,已形成了以民營企業為主導,多種經濟成份共存的發展格局。據統計,2005年規模以上皮革、毛皮及制品企業中,私營企業占42.8%,三資企業占40.8%,集體企業占2.9%,國有企業占1.2%,其他企業占12.3%。通過改革、改組、改造使產業集中度增加,企業規模擴大,規模效益明顯,各主體產業均涌現出一批龍頭企業,行業整體競爭能力得到提升。
8、競爭意識增強,行業自律進一步規范
面對中國加入WTO后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皮革行業不斷提高競爭意識,積極加強行業自律。1994年“真皮標志”作為中國首例證明商標的試點在全國推出,成為中國皮革、毛皮及制品行業質量自律、構建品牌的平臺。在十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管理體制和監督機制,樹立了優秀企業群體形象。2003年開始在制革行業中實施“真皮標志生態皮革”,積極倡導綠色、環保制革。1999年推出了皮革行業也是輕工行業首例規范——《關于授予皮革行業特色區域榮譽稱號的行業規范》,促進了皮革行業特色區域的持續、協調、錯落發展。2002年和2006年先后推出了皮革行業的道德規范《中國皮革行業誠信公約》、《中國皮革行業品牌宣言》和《中國皮革行業社會責任指南》,用誠信回報社會,用誠信樹立品牌。在行業道德規范的倡導和約束下,皮革行業自律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二) “十五”末期皮革行業發展遇到的主要問題
1、粗放的增長方式及低水平擴張的傾向影響了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由于皮革行業門檻相對較低,投資規模較小,使得社會資本大舉涌入,而新進入的企業大多生產低端產品,由此造成了低檔產品過剩,資源浪費。在市場競爭中主要以價格和數量取勝,極易引發國際貿易糾紛,嚴重影響了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2、行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質量、品牌建設有待加強
“十五”期間,皮革行業完成全行業轉制,在這個變革時期,一方面國家對行業基礎研究投入不足,一批老的科研機構也弱化了行業基礎性研究;另一方面處于粗放發展的大部分企業不重視研發及技術創新。因此,企業各方面人才普遍匱乏,企業職工素質偏低,缺乏創新的基礎。由于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缺乏投入且采取貼牌加工方式較多,使得產品設計開發、品牌與世界先進國家尚有較大差距。
3、制革作為皮革產業的基礎,尚存在原料皮質量差、數量不足,環保治理任務繁重等問題
目前,我國制革原料皮缺口近50%,遠遠不能滿足制革原料的需求,而且豬、牛、羊革的開剝率很低。另外,我國畜牧業仍以粗放經營為主,原皮部位差大、傷殘多、粒面粗,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成品革質量。同時由于我國進口生皮關稅較高,使制革業與國外同行業競爭中處于劣勢狀態。
我國原料皮加工及營銷均處在低級水平。生皮及生毛皮無論從原料皮加工、儲存、運輸,還是流通方面均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如除定點的肉聯廠外,大量皮張由私人無序經營,一方面影響原皮的質量,另一方面造成原皮價格波動大;不僅造成質量不穩定,也增加了企業的負擔。
制革業存在污染,其污水排放僅占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的0.47%,污水治理技術成熟,制革行業規模以上的企業均有完善的污水治理設施。由于我國各地區環保治理監管力度不一,特別是部分小企業污水排放不達標,嚴重影響了制革行業的整體聲譽,而且這也造成了制革企業事實上的不平等競爭。此外,國家對環保治理方面缺乏資金支持及引導,使我國的制革污水治理效果和廢物綜合利用水平都低于國際先進水平。
4、皮革行業在“十五”期間發展速度過快,出口依存度偏高,加大了行業的經營風險
“十五”期間,我國皮革行業主要產品產量增長較快,如皮鞋、毛皮服裝分別比“九五”末期增長了72%、315.3%,主要產品的出口依存度偏高。我國大部分皮革制品,無論是出口數量占總產量,還是出口金額占總銷售收入,均達到50%左右。產品產量增長過快,出口依存度偏高,極易引發貿易摩擦,此外一旦國際市場有大的變化,將給行業發展帶來較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