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是消費者權益日,但《東方早報》卻報道了一條讓消費者添堵的新聞,標題很是嚇人——“強生嬰兒用品被疑有毒”。具體內容是:美國“安全化妝品運動”消費者組織最新發(fā)布檢測報告稱,美國市場上強生、幫寶適等多家公司的嬰兒衛(wèi)浴產品含有甲醛及“1,4-二氧雜環(huán)乙烷”等有毒物質。該組織發(fā)言人斯泰茜·馬爾卡女士說:“但還沒有研究針對這些物質可能給嬰兒造成的危害。”針對此報告,強生公司的聲明說:檢測出的有毒物質含量均在安全范圍之內。并稱報告對其產品的安全性“做出了錯誤的描述,與科學界和政府機構一致的看法相違背,也引起了家長們不必要的恐慌”。
雖然報道說上海市場上強生嬰兒衛(wèi)浴產品銷售如常,幫寶適嬰兒衛(wèi)浴產品國內也并無出售。但我相信這只是《東方早報》這條報道出來之前的情況,畢竟沒有幾個人能不通過國內媒體就知道美國這家消費者組織發(fā)布的檢測報告。由于強生在國內嬰兒衛(wèi)浴產品市場所占的份額極大,《東方早報》的報道出來之后,家長們的不安心必然會有的。可以作為例證的是,新浪網(wǎng)在轉載《東方早報》報道的同時做了一個調查。調查顯示:有半數(shù)以上的受訪者紛紛表示“不再信任強生的嬰兒衛(wèi)浴產品,今后也不會再購買”。在報道出來之前,我想這個比例肯定是極低的。
當然這并不是說《東方早報》的報道有什么問題,媒體客觀報道事實是天職,消費者也有權知道強生產品的信息,哪怕這個信息是有負面影響的。正如美國“安全化妝品運動”消費者組織所稱:“檢測發(fā)現(xiàn)的有毒物質含量確實較低……我們無意引起父母的恐慌,但我們要讓父母們知道相關情況。”媒體只是告訴了消費者該知道的事情而已。
強生好像也很無辜:雖然這些嬰兒衛(wèi)浴產品的確含有毒物質,但“含量均在安全范圍之內”。這其實說的是一個常識:絕大多數(shù)化工產品都很難做到絕對不含有毒物質,區(qū)別僅在于含量是不是在安全范圍之內。所以法律法規(guī)上對一些產品中的有毒物質并非一概禁止,只是嚴格限制其含量。含量在安全范圍之內,對人體就是無害的。所以我們也大可不必一聽到“含有毒物質”就嚇得跟什么似的。
但現(xiàn)在的事情往往很復雜,無論是食品還是日用化工品,名牌出事的不少,很多時候,免檢產品也靠不住,三鹿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這樣一來,消費者的擔心幾乎就成了一種下意識的反應,一聽說“什么產品可能導致……”便毫不猶豫地將其拋棄,所謂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就是這種心態(tài)。強生在國內市場現(xiàn)在面臨的,就是這種脆弱多疑的消費心態(tài),所以,如果說強生的嬰兒衛(wèi)浴產品果真“有毒物質在安全范圍之內”,那么,強生也就是這場風波中不折不扣的受害者。
脆弱多疑的消費心態(tài)之形成,你不能怪消費者,要怪只能怪中國市場上產品安全事故太多,消費者是被嚇怕了。這樣的消費心理,實際上對管理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商家已經很難靠自己的力量贏得消費者的信任,這就要求管理部門介入危機要更快更準,不能有絲毫猶豫。就“強生風波”而言,雖然檢測結果的依據(jù)是美國市場,但國內的監(jiān)管部門也應該第一時間介入,公布權威調查結果,打消消費者的疑慮,這不僅是對消費者負責,也是對企業(yè)負責。如今媒體又一次跑到了前面,監(jiān)管部門的腳步還依然遲緩,這實在是太說不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