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31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53種節能燈比較試驗報告”,報告指出,一款“nvc雷士照明牌5W節能燈”被檢測出“初始光效不達標”。
在被爆出 “節能燈不合格”17天之后,雷士照明4月17日正式宣布召回82.4萬只問題節能燈,涉及金額逾千萬元。這也成為國內首例節能燈召回事件。不過,行業人士認為,雷士照明此次召回事件暴露的問題或只是行業的“冰山一角”。
召回產品數量達82.4萬只
4月17日,雷士照明正式宣布召回82.4萬只型號為 “YPZ220/5-SFPRRE275W220V50Hz”的5W節能燈產品,凡購買了該型號節能燈產品的消費者,均可前往雷士照明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專賣店辦理免費退換貨手續。
此前,在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的一次抽檢中,雷士照明生產的該產品被爆初始光效不達標。初始光效是反映節能燈是否節能的關鍵性指標。
雷士方面表示,早前,雷士照明質檢技術人員在檢測時發現,雖然此批產品仍符合節能認證的規范,但由于燈管在制造過程中的一致性未控制好,未能達到設計的一級能效要求,屬于批次性問題。此外,即使是相同的設備、工藝和材料生產制作,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都存在離散性,也就是每個燈的光效都是不完全相同,這些數據是符合正態分布。
雷士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此次召回的節能燈涉及金額超過1000萬元。
是否“節能”存分歧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此前的報道,今年3月31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53種節能燈比較試驗報告”,報告指出,一款“nvc雷士照明牌5W節能燈”被檢測出“初始光效不達標”。
該報告稱,“初始光效是評定節能燈能效水平的參數,是反映一個節能燈產品是否具備節能效果的重要指標,該指標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直接導致節能燈達不到節能效果。”
事件曝光后,雷士照明品牌管理中心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對出現的問題,雷士正在展開調查。
不過,對“初始光效不達標”的解釋,雷士方面與業內專家的意見并不一致。
雷士方面稱,“初始光效”并不是反映節能燈性能的關鍵參數,且他們的產品不存在安全隱患。
隨后,行業專家、廣東省照明電器協會LED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郭修指出,如果初始光效不達標,對節能燈性能的影響是“致命的”。
在此次事件發生后,針對一些專家發表的 “雷士應該立即召回問題產品”的建議,雷士向記者表示公司正在研究。
4月18日,記者就此再次詢問雷士照明品牌管理中心,其工作人員表示,上次被查出問題后,雷士就在討論是否召回問題產品,當時由于此前行業內并沒有召回的先例,所以雷士保持了相對謹慎的態度。
僅是行業“冰山一角”?
屢被炒作的“節能燈”,是最近幾年中國照明行業的“香饃饃”。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在歐美等國家紛紛提出“淘汰白熾燈時間表”后,2007年12月,中國實施高效照明產品推廣財政補貼制度。2009年7月,中國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全球環境基金共同發起啟動“中國逐步淘汰白熾燈、加快推廣節能燈項目”。
公開數據顯示,僅廣東一省,2010年前5個月,即出口節能燈2.4億只,價值2億美元,比前一年同期分別增長60.4%和78.7%。
由于國家的大力引導,以及業內關于這個行業良好的發展預期,全國超過1萬家的照明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看中了這塊還未被充分挖掘的“處女地”。
與此同時,行業制度不健全、標準不明確、核心技術的缺乏,使行業內大企業、小作坊魚龍混雜,一些企業打著“節能”的招牌,卻生產著根本不符合行業標準的產品。
郭修認為,這樣的企業多如牛毛,由于仿冒的節能燈泡很少會在安全上造成重大事故,加之普通消費者也無法分辨其是否符合標準,所以給了這些企業可乘之機。
郭修表示,雖然雷士召回問題產品會在業內產生一定積極影響,但是否會給其他企業一些警示,甚至給行業內多年積壓的問題一個釋放的機會,還有待觀察。
記者了解到,在全國照明行業內,這是首次有知名企業宣布召回問題產品,但郭修表示,他“希望有更多存在問題的企業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