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卡:禁令下的“商業寵兒”?
購物卡成企事業單位新寵為客戶提供專業送禮管理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30個省市的283個地級以上城市主要商場都發行過封閉式專用預付卡,預計預付卡市場規模將保持30%以上的年均增長速度
●業內人士透露,購物卡的話題非常敏感,行業內諱莫如深,現在廣州三大百貨都在發購物卡,但是誰都不肯說太多
●之前購物卡被禁止過一段時間,但后來又借其他名義重出江湖,因為“這的確是一種很好的營銷手段”
●壹卡會廣州分公司的一位客戶經理透露,機關單位和公關公司是購買購物卡的主力,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成為發卡公司的長期客戶
近日,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召開的第四次廉政工作會議上強調,對收送各類有價證券、支付憑證和商業預付卡的,以收送同等數額現金處理。而現實情況是,以收送各類商業預付卡即購物卡代替禮金的風氣正愈演愈烈,有媒體報道稱購物卡現已成為中國“第二人民幣”,滲透到各行各業。
日前,南方日報記者對廣州的購物卡市場進行了調查,發現身份曖昧的購物卡作為商業寵兒,已經形成一個產業。從發卡機構的銷售火爆到如今禮品回收業的繁榮,黃牛黨的猖獗,由購物卡串聯起的一條灰色利益鏈已經愈發壯大,處在鏈條上的商家、第三方發卡機構、消費者、黃牛黨各得其利,令購物卡屢禁不止。
購物卡成企事業單位新寵
昨日,廣州天河城百貨5樓客戶服務中心,一個叫做“機團禮品業務”的柜臺服務區非常繁忙,盡管設有取號分流機,6個柜臺還是忙不過來。這里就是該商場購物卡的銷售處。
南方日報記者看到,來這里消費的顧客買卡少則幾張,多則幾十張,金額從幾千元到十幾萬元不等。買完卡還可以拿到由天河城百貨提供的精美的紙質卡套。一位買了厚厚一疊卡的男士對同行的同事說,包裝起來送客戶還挺好看的。
記者留意到,半個小時內就有二十多位顧客來這里買卡,其中沒有一位是以個人名義購買,都是代表公司來的。從他們所填寫的單位名稱來看,銀行、經貿公司、咨詢公司、房地產公司都有,還有部分是湖南、甘肅、上海、深圳的公司駐廣州的分公司或者辦事處。
這些前來買卡的公司職員大多顯得非常熟練,每一位買卡的顧客開具的發票抬頭都是其所屬公司,內容都是辦公用品,食品、日用品等。有的人仔細要求需分開開具幾張發票,每一張發票具體金額是多少,數目不能太相近也不要差太遠。
一個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職員稱,這樣就是為了方便記賬,大家都是這樣的。
南方日報記者走訪廣州友誼百貨、華潤萬家等十家百貨、超市后了解到,購買購物卡十分簡單,基本不需要任何工本費,工作人員除了詢問所要購買的購物卡金額外,對辦卡者的姓名身份以及購物卡的用途一概不問。購買購物卡金額越大可以獲得的折扣越多,折扣當場就可以返還到買卡人手中。
廣州天河某大型百貨公司市場推廣部經理告訴記者,購物卡的話題非常敏感,行業內諱莫如深,現在廣州三大百貨都在發購物卡,但是誰都不肯說太多。之前購物卡被禁止過一段時間,但后來又借其他名義重出江湖,因為“這的確是一種很好的營銷手段”。
根據記者調查,目前市場上流通的購物卡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單項消費卡,由零售商家、專賣連鎖商家等發放,只可在自己旗下商戶使用,即是目前流行廣泛的各種百貨商場、超市發行的購物卡,中石油、中石化發行的加油卡等;二是由專業發卡公司發放,可以在多個特約商戶使用,包含購物、加油、餐飲、娛樂等服務,這種卡也可稱為通用型卡;還有一種既可以在多個特約商戶使用,又可以在自己公司旗下的百貨公司使用,如華潤萬家的購物卡升級后,憑提貨憑證還可以在高級工藝品點、酒窖使用。
各種卡在使用期限、使用范圍,積分折扣方面條件各有不同,花樣繁多,但卻都有著身份上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外觀上,卡的名稱往往叫會員卡、積分卡、優惠卡,避開購物卡的字眼;卡的面值用不同顏色暗示,卡號也藏有玄機,長長的數字串中某幾位才表示了金額的大小。這些隱晦的方式令購物卡和持卡消費添上了一抹曖昧的色彩。
購物卡管理只疏不堵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歐美以及我國臺灣地區,購物卡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其購物卡支付市場也趨于成熟,并已形成了完備的法律規制體系,對預付式證票的發行主體、使用方法、監督管理等環節涉及的法律問題都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規范。
反觀國內,購物卡往往和貪腐、避稅、吃回扣等負面內容掛鉤,并且長期以來國家不同部門曾以多種文件形式明令禁止購物卡的流通。市面流行的購物卡一直處于灰色的尷尬境地。
此次國務院廉政會議提出的有關購物卡在反腐工作中的新要求,希望能推動有關部門正視購物卡只能疏不可堵的現狀,借鑒歐美地區成熟的購物卡規范,盡快出臺能夠約束購物卡發行、監管的有效法律法規。
為客戶提供專業送禮管理
一個心照不宣的事實是,如今市面上的購物卡幾乎就是為送禮、福利而存在的,號稱送禮維情的好幫手。
成立于2006年6月的深圳市壹卡會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簡稱壹卡會),號稱是一家擁有50萬會員及上千家特約商戶、專為企事業單位提供定點消費服務的專業代理機構。
曾獲得過“深圳十大生活方式創造者”稱號的壹卡會,對創造了怎樣的生活新方式并不會諱言——— 一站式服務新需求下的新商業業務——— 壹卡會應用于企事業單位員工福利、禮品饋贈及商務接待管理,幫助客情維護、項目攻關。
在壹卡會的網站上可以看到,壹卡會系列可分為尊貴卡、福利卡、禮品卡、商務接待卡四類,還有一些按功能區分的主題卡。在這些產品的介紹上,都提到“幫助企事業單位進行市場促銷送禮、個人、機構普通送禮管理”或者“幫助企事業單位進行商務接待管理”。
壹卡會廣州分公司的一位客戶經理告訴記者,機關單位和公關公司是購買購物卡的主力,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成為他們的長期客戶。
據介紹,企事業單位青睞購物卡的一個原因是避稅,沖抵收入減少納稅,像壹卡會這種能夠在發票開具方面提供多樣服務,正好幫助了單位解決一定稅務負擔。而且用購物卡給員工發福利,壓縮員工需報稅項目的支出,機關單位還可以直接通過購卡花掉未用完的預算,而且買得多“一般都有回扣可拿。”
對于記者擔心的用卡送禮是否會被查出,壹卡會的客戶經理笑稱一般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壹卡會并不記名。出于安全考慮和掛失保障可以使用手機號同卡片進行綁定實現個人化,“但是收禮的人一般不會手機綁定的”。
見記者沒有什么送卡經驗,這位客戶經理甚至主動教授,送禮不要一個人送一張面值過大的卡,應該分為多張小面值的卡,“方便別人不用再轉送別人”。
灰色利益鏈已經愈發壯大
從發卡機構的銷售火爆到如今禮品回收業的繁榮,黃牛黨的猖獗,由購物卡串聯起的一條灰色利益鏈已經愈發壯大,處在每一環的商家、第三方發卡機構、消費者、黃牛黨都在鏈條中各取所需、各得其利,令購物卡屢禁不止。
對于自行發卡的各大商家和各種專營單位,發卡不僅可以鎖定客戶、成功集資獲得巨額現金流,還會由于購物卡過期、損毀、零頭放棄等各種原因,獲得大筆無成本利潤。有報告稱,這個比例占發卡總額的8%-16%。有業內人士稱,現在一些商場購物卡消費已經占到了商場日常營業額的近三成。
有數據顯示,廣百股份、新大新、友誼商店等廣州本土國有商企中,購物卡(券)帶來的銷售額已經占據了商家年度總銷售額的20%-30%。近日記者在天河城百貨調查時,商場的幾位收銀員都表示,每天刷購物卡的顧客非常多。廣百百貨的收銀員也持同樣觀點。
對于專業發卡公司來說,同商戶合作,幫助積分業務可以取得從1%-20%不等比例的返傭。而且一些公司會收取一定手續費和工本費,積少成多也是筆不小的收益。
對于參與買購物卡消費者來講,他們的購卡動機可分為團購優惠和送禮,都是為獲得好處。比如中國石油的加油卡只要充值在五千元以上就能享受每升汽油減少2毛,柴油減少1毛的優惠,而買滿一萬以上就可以直接以9.7折的價格充值。在一些省錢論壇如廣州媽媽論壇上,為了爭取最大優惠時常有網友組織團購加油卡,而以卡贈禮的方便性更是顯而易見。
對于“黃牛”們而言,倒賣購物卡就是為從中賺取差價牟利,低折扣買入高折扣賣出,一張卡一轉手就能賺幾十塊。他們渠道廣泛,可以批量賣給公司,又可零售賣給消費者或者直接幫助顧客刷卡。賣不出去也可持購物卡到指定商場購買名煙、名酒或大型電器等,然后賣給回收店,賺取利潤。
第三方支付違規還是合法
早在2001年1月,國務院三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嚴禁發放使用各種代幣券、卡的通知》,要求購買和銷售單位對已發放的購物卡2001年2月28日前妥善處理,過期作廢,不能再流通使用。可時至今日,購物卡的發行仍然呈現急速上升的趨勢,在各個領域吃香盛行。
一份由上海市經信委、上海商學院聯合課題組于2010年末調查得出的預付卡規制研究報告中稱,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30個省市的283個地級以上城市主要商場都發行過封閉式專用預付卡,我國首屆預付卡行業高峰論壇發布的《2009年中國預付卡行業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底,國內流通領域預付卡發卡資金規模達到10925億元,交易筆數17.5億次,吸收沉淀資金約397億元。并且預付卡市場規模將保持30%以上的年均增長速度。
2010年9月1日起由中國人民銀行出臺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開始實施,隨后《實施細則》在12月1日啟用。兩份文件均提到與預付卡有關的管理條例,表明購物卡已成為非金融機構支付即第三方支付陣營中的一員。
央行在發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后,于2010年末提出要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但到現在,第三方支付牌照仍是“只聽打雷不見雨點”。
業內人士稱,之前第三方支付企業一直未得到國家的正式認可,處于監管的灰色地帶,此次央行通過頒發支付牌照賦予支付企業合法地位,把第三方支付企業納入到國家的監管體系下,是對新型支付方式的一種肯定。
一位從事金融工作多年的人士介紹,隨著第三方支付服務業務范圍、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新的支付工具推廣,以及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這個領域的問題逐漸暴露,新的風險隱患也相繼產生。 南方日報記者 項仙君 實習生 黃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