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出銀行年利30倍
在浙江省義烏,樓明就是當地攬儲者之一。
“其實,這個生意非常的簡單。就是你到我指定的銀行存款1天,每100萬返2500元。”他向記者透露,這個價格還有得商量,要看具體的資金量有多大了。
據樓明介紹,他的生意基本上在義烏和浦江兩個地方,幾家大行和信用社都有業務,方式非常簡單,辦一張儲蓄卡就行。“上個月,兩家大行都委托了一筆存款,做了大概3000多萬。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嘗試一下。”
他告訴記者,自己并不是銀行職員,而是在一家公司做業務員,“公司與銀行業務非常緊密。”銀行每到月末之前就會放出需求資金的消息,基本上需求量都在千萬規模,最后由公司負責“搞定”。
此外,樓明的資金來源遍布全國各地。“外地客戶只需要在浙江辦一張銀行卡,定期通過異地存款就可以了。”
他建議記者在浙江的四大行都辦張卡,“這樣今后合作就能方便很多。”他透露,除了浙江之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都是資金的來源地。但總體上以省內資金優先介入。
記者計算了一下,4月6日加息前,銀行存款一年的定期利率為3%,折合成日利率0.008%,與上述操作的日利率0.25%相比,后者是前者的30倍。即使每月到銀行存取一次,其收益也高于一年的定存。
灰色產業鏈浮現
在與樓明的接觸中,記者發現該公司除了委托1天存取的業務之外,也幫助銀行高息攬儲、高息放貸。比如,在銀行存款方面,100萬的資金定存1年的利息是3萬,但是與樓明合作,他還會私下再返你3萬~4萬。
“這種定期存款業務不能中途取出來,否則會被銀行索賠。所以,從公司角度來看,對于資金的控制力相對弱點。”樓明認為,這種業務目前不會與不熟悉的客戶做。但是,與直接到銀行存定期相比,這高出一倍的利息可以算做是一項額外收入了。
關于記者對資金安全的擔憂,樓明顯得并不意外。“在整個交易過程中,我不會碰你的錢。存取都是你自己到指定的銀行操作,不會有任何風險。”樓明告訴記者,從表面上看,銀行也是局外人,并沒有參與到這些交易中來。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這種銀行吸儲模式的形成有兩種可能:銀行違規吸儲,私下與外面的企業達成協議,通過企業把資金存進來;或者是有銀行內部業務人員私下與外面企業達成協議,為了拿到銀行的高額“獎金”,采用了一種違規的方式。
然而,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樓明的“生意”如今在全國各地都不鮮見。隨著存款準備金率調至20%(大行),銀行目前的資金“饑渴”程度越發嚴重了。尤其是在每月的最后一天,75%的銀行存貸比將直接影響銀行的放貸額度。為了順利“達標”,各家銀行使盡了渾身解數,一幕幕攬儲亂象陸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