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新聞1+1》節目2011年10月17日播出《小土豆,大問題!》,以下為節目實錄:
節目導視:
北方大幅降溫,內蒙古、寧夏、陜西土豆滯銷令農戶心急如焚。
“七畝八分全是土豆”
“我們家七畝多地,我擔心挖來賣不出去。”
“白天干活,晚上睡不著”
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大幅下挫,農民急、政府急,出路究竟在哪兒。
某蔬菜批發企業 任杰鋒:
當地價格大概是兩毛錢一斤,但是它賣不出去。
烏蘭察布市副市長 趙錦:
但現在等待出手的有七億斤。
烏蘭察布,中國馬鈴薯之都,2011這是一個讓人痛苦的土豆豐收。
烏蘭察布市副市長 趙錦:
去年我們全市場的馬鈴薯總產是45億斤,產值是41億元。今年產量達到80億斤,總產值30億元。
土豆、芹菜、洋蔥面對一個又一個焦急的農戶,我們的農業生產究竟出現了什么問題,《新聞1+1》今日關注——小土豆,大問題!
主持人 白巖松:
你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聞1+1》。
幾個月前的時候去德國聽到了當地人給我講過這樣的一個故事,說德國過去有個國王,這個國王干了一件非常非常牛,并且永載史冊的事,為什么呢?他引進了土豆,引進了土豆就有這么大的功績嗎,當地人給我詳細地介紹了,當時德國人口增加的很快,但是農業又欠收,整個民族面臨著生死存亡的時刻,于是國王非常有勇氣地從外面引進了土豆,結果拯救了整個民族。所以,這個國王就因為土豆的故事,而被德國人一直在講述下去。
幾個月之后,這幾天,在中國也有一個關于土豆的故事正在上演,不過不是土豆拯救人類,而是人們要拯救土豆,一起往下看。
(播放小片)
解說:
北方開始大幅降溫,在內蒙古、甘肅、寧夏、陜西很多地方的土豆銷售也更加叫人心急如焚。今年在記者采訪過的內蒙古達茂旗鎮大旱海村,土豆大豐收并沒有給大家帶來喜悅。
內蒙古 達茂旗農民:
你看這土堆堆,全是土豆,今年公路兩邊就沒有任何(其他)作物,全部是土豆。
解說:
北京、廣州、南京、南昌,眼下很多地方都在銷售來自內蒙古的愛心土豆,但是,對于內蒙古今年1140萬畝的土豆來說,政府的措施和各界的幫助,仍然無法徹底解決農民們的問題。10月初,達茂旗鎮的夜間氣溫就已經降到零度以下,挖出來的土豆也到了最關鍵的時刻。
電話采訪
記者:
現在已經賣出去多少了?
達茂旗烏克鎮大旱海村村民 孫觀兵:
現在已經賣出兩萬多(斤),賣的是三毛四、五(每斤)。
記者:
還剩多少?
孫觀兵:
還剩六七萬(斤)。
解說:
達茂旗烏克鎮大旱海村村民孫觀兵,今年收獲了近20萬斤土豆,10月初記者第一次采訪時,他家的土豆只賣出了一車。
記者:
您現在有損失嗎?
孫觀兵:
損失算下來的話,虧了兩萬多。
記者:
那您以往每年收入是多少?
孫觀兵:
以往每年收入,從去年開始三四萬吧。
解說:
同村的武生大叔,今年64歲,家里的40畝地全都是土豆。
達茂旗烏克鎮大旱海村村民 武生:
去年土豆價格高,(每斤)八毛多,今年想種土豆,村里的人都種了。
解說:
今年達茂旗土豆種植面積比去年增加了6萬畝,全旗近70%的地都種的是土豆,再加上高產種植技術的推廣,風調雨順的好年景,今年達茂旗的土豆產量預計在12億斤左右。
今年為土豆煩惱的不只一個達茂旗,眼下甘肅古浪的周俊山也一直在奔波,從古浪到蘭州,再到北京,為的是給村里的土豆尋找銷路。
據了解,今年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土豆種植面積都有所擴大,而最新監測數據卻顯示,2月以來全國土豆價格整體呈下降走勢,5月初至7月上旬下降較快,10月以后降速再次加快,與2月4號相比,10月13號全國土豆價格下降35.3%,其中北京、黑龍江等地降幅甚至超過了58%,土豆滯銷成了眼下很多農民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