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咱們現在古浪這邊大概有多少斤的土豆等待銷售?
甘肅省古浪縣黑松驛鎮農民 周俊山:
光我們黑松驛鎮是一萬兩千畝地,有三萬多噸。
記者:
現在銷售儲出去多少了?
周俊山:
估計不到三千噸。
記者:
那以前是怎么銷售的?
周俊山:
以前沒種這么多,以前一家最多種兩畝地土豆,今年最少也有七、八畝,十畝,多的就三十畝、四十畝。
白巖松:
在一個月前,北京國際飯店在這個一層大廳里,很多人都看見了這個烏蘭察布盟,推廣土豆的展銷會轟轟烈烈地進行著。當天正好是中日媒體對話會議也在這個飯店里舉辦,無論是中方的參會的媒體人員,還是日方參會的媒體人員,對土豆推廣都進了這樣的大飯店,如此大的陣勢,都感到有些驚訝,甚至有人說了這樣的一番話,說哎呦,內蒙現在可真是富了,看,推銷土豆都玩了這么大的陣勢。一個月之后的今天再回頭去看的話,突然感覺到那是一種預感到大事不好,帶著警覺的這種情況下的時候,趕緊要想盡辦法提前出動的一種行為。
這幾天一直持續全國媒體都在關注著烏蘭察布、內蒙這樣的土豆問題,給我的感觸一直有三句話緊緊縈繞在我的腦海中,第一句話是,不幸當中有幸運,首先呢,不過還是我們先來看看不幸。對于所有種土豆的當地的農民來說,他不種土豆不行,它的海拔是1400米,無霜期100多天,種土豆最好。那我們看最關鍵的價格,在2005年的時候是0.5元一斤,不算貴。可能正是因為不算貴的農民就更愿意種土豆了。2010年的時候變成了一塊錢一斤,這相當不錯的價格了。到了2011年的時候,今年一下子跌到了0.35元左右一斤,這種情況不僅在烏蘭察布盟。因為我前兩天剛剛在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回來,呼倫貝爾其實是土豆的質量非常的好,它運氣的一點是8月中旬的時候,土豆就開始收獲了,那個時候上市的量還不是那么大,但是價格始終沒上去,去年一塊錢,今年也就在三毛五左右,所以很多的農戶也是相當的吃虧。
那我們看看,由于價格的這種變化,導致另外有一個對比的數字,短片里其實已經說了,2010年的時候,烏蘭察布市是馬鈴薯總產45億斤,收入就41億,今年創記錄的達到了80億斤,恨不得差點翻一倍,可是收入不升反降,降到了30億元,你就可以感覺到對于種土豆的農民來說是多么的一種不幸的感受。
那么幸運在哪兒,幸運是首先農民開始自救,當地的政府也開始推廣,我剛才講的農民用微博,用互聯網等等方式展開了自救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媒體迅速捕捉到了這樣一種行為,然后開始放大,就像很多年前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一樣,有人形象地把它比喻成,我覺得也是這樣,叫“愛國土豆運動”,的確大家一起去努力幫著它去促銷,這是不幸中的幸運。
第二句話是,再幸運也要經受了太大的損失,這種損失其實我覺得不僅僅在農民這兒,大家可以看到一塊錢是去年,今年到了0.35元一斤,它的損失會有多大,它的這種預期幾乎不能實現,那又要面臨明年做怎么的抉擇。其實不僅僅是他們,今天央廣的《經濟之聲》也做了一個報道,有一個烏蘭察布的種土豆的農戶,他用微博的方式說,推廣土豆,告訴大家自己土豆賣不出去了,被轉發了九萬多次,留言恨不得兩萬多條。但是,別看雷聲很大雨點卻并不大,賣得不多。但是,也有好心的經銷商就從他那兒收購了土豆來幫他的忙,但是今天的報道卻顯示一個非常不樂觀的局面,經銷商雖然做了好事,把這土豆從他那兒收來了,但是砸在了自己手里,推廣不出去,于是又跟這個農戶聯系,我還得給你退回去,否則就變成我損失了。
你看,即使是幸運的話這里也要經受相當大的損失,這是第二句話。
第三句話,我特別想問一點,這也是我們今天的節目格外關注的事,明年或者是后年,不管種土豆還種其他的東西,我們都只能去碰運氣嗎,大家可以看這樣的一個兩個微博寫的挺好的。《北京青年報》的評論員張天蔚也說,如果土豆生產總量超過實際需求,則任何促銷手段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只是風險損失的轉移和分擔而已。利用行政手段幫助完成這樣的轉移和分擔,可以幫助內蒙古農民暫渡今年的難關,卻可能人為延遲了市場調節機制的形成。
那么我們再看另一條,就跟我們有關了,歷史作家 十年砍柴發給我們的是,這句話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角度,其實也是一種經濟規律。內蒙烏蘭察布的土豆豐收了,但賣不出去,今年菜賤傷農,明年就可能菜貴傷市民。是啊,明年很多的農民不敢種它了,價格又上去了,我們又跟著倒霉了。難道我們就要這樣過山車嗎,究竟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是什么,接著往下看。
(播放短片)
解說:
自籌資金70萬,又找到兩個合伙人投資200多萬,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的土豆種植大戶胡佳日,去年一下子包下了1000畝地,全部種了土豆,現在看來他的這個選擇更像是一個惡夢。
烏蘭察布 土豆種植大戶 胡佳日:
今年起還沒人要呢,你說便宜點,賤點,賤點也沒人要。
解說:
都說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種植作物也應該是同樣的道理,既然如此,胡佳日為何還是要籌集巨資,把所有希望都壓在土豆上呢。
胡佳日:
現在自己(覺得)有點盲目,當初沒感覺,去年買主太多,來了進了地以后搶了。
記者:
和搶一樣,一下子就搶完了。
解說:
去年土豆收購火熱,隨之帶來的價格高漲,火爆的行情點燃的不僅僅是一個胡佳日的沖動,看看烏蘭察布市今年的土豆種植面積我們就可以知道,有無數的農戶做出了和胡佳日一樣的選擇。
畫面提示:2011年10月13日新聞
本臺記者 陸偉:
我現在是在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紅團鄉種植大戶(王貴先)家的儲窖里,去年當地的土豆收購價格達到一塊錢以上,王貴先今年特意種植了500畝土豆,從產量已經達到了100萬斤。所以王貴先今年特意花30萬元修建了這個倉儲窖。可是由于今年的土豆收購價格十分低迷,每斤只有兩三毛錢,可是呢,前來收購的土豆商寥寥無幾。
解說:
王貴先說,今年他家投入了170多萬元,按照目前的市場價全部賣出去,最多也只能收回其中的五分之一,其余的100萬元就要打水漂了。
解說:
面對去年土豆價格的暴漲,我們能埋怨農民們今年的選擇呢,同樣的困境也出現在甘肅省的古浪縣,為增加村民收入今年縣政府還引導他們種植耐旱的馬鈴薯,對于一些特殊家庭,政府不但免費發放地膜,還對種植馬鈴薯的家庭提供補貼,大伙兒積極性都很高,今年天氣好,馬鈴薯豐收了,但是豐收并沒有給大家帶來希望。
記者:
那今年的收購價有可能達不到3毛。
甘肅古浪 廟臺村村民 劉文德:
肯定達不到3毛。
解說:
劉文德,家里收入除在外打工的女兒補貼一點,就全都靠這幾畝莊稼,自打三月種下這些馬鈴薯,他就天天盼著豐收,可按現在的價格,三畝地最多1500塊錢的收入,就這樣還是沒有人愿意來村里收購。在村里像劉文德這樣守著大片馬鈴薯犯愁的村民還有很多。
白巖松:
其實說現在這個農民一點不了解信息當然是錯的,正是因為去年的土豆價格相當不錯,你想想從前年的5毛錢一斤,一下子跳到了1塊錢一斤,于是很多的農戶就開始種了,這一定是知道了信息,但是知道的信息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隱患,問題所在就是中國的農戶都是散戶,他只是一味的去年貴了今年種,沒想到一下子又突破了這種邊界。其實從市場這只手來說,如果去年賣一塊價格上漲了,很多人愿意去種這是正確的,有波動是正常的,但是關鍵是我們的不正常在于這種波動太大了,由一塊錢到今年的八毛、九毛,這我們應該尊重市場的選擇,明年可能又回到一塊了,但是它跌到了三毛五,這一下子就把很多人給砸到地里頭了,這就比較麻煩。
第一個問題當然是農戶這種信息是嚴重不對稱,了解一點但是無法變成一種整合,那接下來的時候不排除今年有一些游資對農民的種植積極性起到了一種不良的推動的作用,這是要警惕的。
第三一點很重要,政府其實在這里頭相當作為,比如說烏蘭察布盟它是希望打造它的馬鈴薯之都,因此它給補貼,但是這種補貼不是別的補貼,是良種補貼,它希望當地的農民都種這個好的土豆種,掙更多的錢。因此全市一共要補貼13萬戶,你想想政府這是多大的手筆,補貼的環節和標準,最后每斤按八毛錢,每畝需資金160元,其中政府補貼一半80元,農戶自籌80元。
這樣的一種補貼就會形成一種促進,讓農民覺得反正政府跟我們在一塊,種吧,于是一下子就突破了這種邊界,變得如此巨大的一種起伏。恐怕對于很多的政府來說也有我們需要反思的地方。
接下來,我們要關注的是視線稍微離開一下土豆,這幾年關于這種農副產品價格,種的多了就急劇的跌,種的少了就急劇的漲,這種巨大起伏的情況不是一次兩次了。
(播放短片)
畫面提示:2011年7月 海南
海南 蕉農:
一畝地要虧到5000塊,基本上是血本無歸了,總的也要虧450萬到500萬這樣子。
海南 蕉農1:
他們老板訂了現在也沒人來要,這個蕉老了,沒有用了。
解說:
今年6月,香蕉的滯銷讓海南的農戶損失慘重,190萬噸的高產沒有為他們帶來豐收的喜悅,相反很多農戶因無力支付香蕉冷藏費用,而不得不眼睜睜的看著香蕉一天天變熟,最后爛在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