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企業老板虞龍所在的龍灣區最早出現跑路現象,其中,不乏他的朋友。當然,他的企業經營良好。站在企業的角度,他認為,“有些事情銀行要跟企業協商解決,不能把企業的貸款馬上停掉,那樣誰也受不了。本來錢還掉以后,你再貸給它,它的運轉就正常了,不貸,那肯定只有死掉。”
他認為,從溫州目前的企業經營狀況來看,只要給它貸款,不抽資、不壓貸,沒有幾個會死掉的。
此次倒掉的企業大多因為多元投資導致的資金鏈斷裂,例如房地產投資、擔保公司的投資,甚至完全不做主業或者很少做主業,“如果專門做主業,一般不會斷裂”。
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回國后亦表示,“銀根緊縮下,銀行和民間借貸每天在抽資金,信心就沒有了。跟我互保的企業當時也覺得壓力越來越大……心里都有恐懼。”
在與溫家寶總理的座談會上,瑞新集團董事長阮春道向總理反映,他們碰到的困難,是為信泰集團擔保5600萬。信泰的老板胡福林跑路,他們要償還5600萬的貸款。如果互保的企業有類似的事件再發生,企業是很難扛住的。
虞龍說,最可怕的正是企業之間的互保,即A企業為B企業擔保,B企業為C企業擔保,如果A企業出問題逃掉,B企業就要負責任,極易引發關聯企業的資金鏈斷裂,一個企業倒掉,一片連著也倒下。
根據溫州的官方數據顯示,近六成溫州企業存在為其他企業進行擔保融資的情況。一旦信貸危機失控,互保的企業之間將產生連鎖反應,連片倒下,這意味著大量的銀行壞賬以及大面積的失業。
因此,在溫州市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應急措施中,第一條就是對中小企業加大信貸資金保障的力度,還專門成立工作組分別進入溫州市25家市級銀行業機構,督促銀行機構不抽資、不壓貸。
政府的出手很快緩解了惡化的趨勢。關于政府是否應該出手救溫州中小企業,仍有爭論,但如今看來,在政府的支持下溫州的危機或能暫時度過。
“現在銀行至少不會落井下石了,原來真的是落井下石。但雪中送炭很難,銀行不可能不考慮自己的風險。”虞龍說,溫州企業本身對市場的適應能力就很強的,這一點不用擔心。
金融改革綜合試驗區可能嗎?
在溫州樂清市從事電器行業的老板趙慶峰看來,政府部門的前期重視仍然不夠,“如果早一點介入,有些企業的資金鏈也許就不會斷裂。”
今年6月,在企業主跑路的消息不時傳出時,本刊曾赴溫州進行了深入的采訪調查。彼時,溫州官方確實對民間的借貸風險以及接連出現的企業倒閉事件的生存困局未予足夠重視。但事實上,從本刊采訪獲悉的信息看,當地的高利貸融資已經近乎瘋狂(詳見本刊今年第27期封面文章《瘋狂的高利貸》)。
本刊相關報道出來的第二天,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對該文內容作了批示,責令銀監會派調查組赴浙江深入了解情況,提出意見報告。
不久之后,因信貸危機引發的跑路、跳樓事件就開始愈演愈烈。
溫州當地的一位企業主頗有些哀怨地說,當你看到這些擔保公司和銀行的人在瘋狂地賺錢,就可以想見中小企業有多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