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曝光銀保市場亂象 銀監會對本報表示 儲蓄柜臺不得賣保險 嚴查銀行違規行為
《人民日報》今日曝光銀保市場亂象,銀行柜臺忽悠成風,打著儲蓄旗號賣保險,上當的多是老年人,引發客戶大量投訴,中消協數據顯示,銀保產品的銷售誤導已占到保險違規投訴的八成以上。
銀監會對本報表示,儲蓄柜臺不得賣保險,對銀行違規行為進行嚴查,并接受消費者舉報。
亂象叢生
忽悠成風 “高收益存單”變保單
北京朝陽區居民楊大爺日前去紅廟某儲蓄所買國債,沒想到在柜臺窗口被營業員打了岔:“國債是3年的,給您推薦個5年定期的吧,利息更高。”楊大爺連連稱謝,從準備買國債的30萬元中,拿出20萬元存了“5年定期”。
晚上回家,兒子小楊翻看合同,才發現這其實是一款保險。第二天爺倆到銀行,非要討個說法。“我明明是來存款,憑啥讓我買保險?這不是騙人嗎!”在爺倆的質問下,銀行自知理虧,給他辦了退保手續。
家住北京通州區的孫大媽可沒楊大爺那么“幸運”。前不久,她想把手里的7.5萬元存成兩年定期存款,也是在銀行柜臺窗口,業務員向她推薦了一款“利滾利、10年后收益30%以上”的理財產品。孫大媽沒來得及看懂合同,加上后面排隊的人多,匆匆簽了字、交了錢。
直到兩個月后女兒仔細研究相關文件,才發現這是一款保險,而30%的分紅只是“預定利率演示”,合同里分明寫著:這種“假設收益”不作為未來的保障。
孫大媽找到銀行想退保,銀行說已經過了10天的猶豫期,退保不但沒有收益,還要損失一部分本金。
如今,銀行賣保險可以說是亂象叢生。很多銀行在普通柜臺而非專柜出售保險,業務員含糊其辭,故意把保險說成儲蓄、理財產品或是“有保險功能的理財產品”,夸大收益,忽悠客戶購買。等客戶發現則為時已晚,如果退保將損失慘重,無奈只能繼續持有。
還有的銀行工作人員不明示風險,隱瞞費用扣除等關鍵要素,誘使消費者盲目消費。或把長期保險說成是短期險,把期繳產品說成是躉繳產品,該續繳時若不愿折本退保,就得硬著頭皮年年繳費。
市場調查
打著“儲蓄”旗號賣保險
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為規范銀行保險銷售出臺了很多辦法。
比如,要求在理財專柜銷售、銀行保險專員資質認證、讓客戶親筆抄錄38字風險提示以確保送達、猶豫期內100%電話回訪等等。
但實際上很多銀行賣保險,都是打著“儲蓄”的旗號通過儲蓄業務窗口辦理的,既沒有全面介紹保險產品,也沒有對客戶進行風險提示。
黑幕揭秘
收20萬元保費銀行可拿6000元獎金
銀行保險欺詐數年來屢禁不絕,原因何在?利益驅動使然。
據業內人士透露,銀行替保險公司賣保險,保險公司要向銀行支付手續費。手續費率已從2003年的7‰,漲到了現在的3%以上。目前,銀行中間業務10%以上的收入,都來自賣保險。
一位銀行網點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獎金占每單保費的比例,平均下來,期繳約為1%,躉繳最高可達3%。就是說,在楊大爺“被保險”的20萬元中,有6000元被銀行用來發獎金。
此外,很多保險公司還會以實物、購物卡等手段,給銀行業務人員“獎勵”,激勵銀行員工對自己公司的產品多多關照。
正是由于利益驅動,銀行業務員都會心甘情愿地把銀行自己的“存款客戶”變成“保險客戶”,想方設法忽悠其買保險,或者竭力推薦某家公司的保險。
據《人民日報》今日報道
◆官方回應
銀監會:保險不得通過儲蓄柜臺賣
今天上午,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銀行代理銷售保險產品的業務,銀監會及各地銀監局一直持續監測,加大查處力度,并加強了與保險監管部門的聯系協作。銀行如有違規行為,消費者可以向銀監部門舉報。
該負責人表示,對于銀行代銷保險產品,銀監會去年曾專門出臺過一個《關于進一步規范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管理的通知》。
其中規定,銀行代銷保險嚴禁誤導銷售與不當宣傳,銷售人員要全面客觀介紹產品的保險責任、投資風險、費用扣除、猶豫期等權利義務,在銷售過程中要主動告知投資型保險產品的投資風險,不得片面強調保險產品的投資收益。
此外,銀行代理銷售保險產品,應嚴格限制在銀行理財服務區或其他類似職能的獨立區域,不得通過銀行儲蓄柜臺銷售。銷售人員也要與普通儲蓄柜臺人員嚴格分離。保險公司持證銷售人員應有明顯區別于銀行銷售人員的標識,并在提供服務前明確告知客戶其身份。
文/記者 張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