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澳門警察在旅游車上戒備。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進入2月份以來,香港、臺灣、澳門相繼發生大陸游客與當地導游糾紛事件,且三起事件中均有毆斗行為,驚動當地警法機關。這些糾紛的來龍去脈,當地警方、法院及檢方已經或將會給出公斷,但接二連三發生的事例影響惡劣,不能以“一個巴掌拍不響”一筆帶過。公民出境游的三大目的地接連發生同類不愉快事件,值得各方深思。
居民旅游尤其是出境游,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旅游過程中的言談舉止應當體現現代文明。無論對導游、地接服務如何不滿,即使退一萬步講因為貪圖便宜上了“零團費”“負團費”的當,甚至不小心遇到了“黑導”“惡導”,游客應當通過合法渠道和程序維護權益,可以投訴,可以報警,或按我國旅游主管部門的反復提示,從收藏發票到用手機拍照、錄音、錄像等,達到“保留證據、事后算賬”目的,絕不能置法制于不顧,使蠻勁,耍蠻橫,大打出手,把旅行變成“全武行”。事實已經表明,用拳頭來維權,只能適得其反。從邏輯上,動拳頭打人的那一刻,當事人已經把自己置于非法和無理的境地,又如何談維權呢?
旅游是一種消費行為,涉及供需鏈條方方面面。尤其是我國旅游業爆炸式增長,存在全國性的供需不平衡,使得服務粗放、質量不高,旅游服務水平有待提高。作為我國出境旅游重要目的地,港澳臺地區面臨龐大的內地客流,同樣存在供給和服務瓶頸。這些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需要有關部門加大協調力度,也需要游客與接待方互相理解,在包容中發展共贏。旅游者是做客者,享受當地文化風物,要以客人心態謙讓體諒。管理部門則應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堅決打擊旅游欺詐等侵犯游客權益的行為。
旅游也是一種怡情養性的文化行為。2011年是我國確定的“中華文化”主題旅游年,中華文化是追求“和而不同”的和合文化。作為剛躋身世界前三名的入境旅游大國,每個中國人都有義務當好東道主,讓世界各地游客體驗中華文化文明。作為亞洲第一大旅游客源國,節假日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千萬計中國人,共同的名字是“中國人”,代表的是中華文化。中央文明辦、國家旅游局共同發布的《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為指南》開宗明義16個字是“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注重禮儀,保持尊嚴”。所有行走于境外的國人都應謹記。(記者錢春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