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5月12日電 (黃雪琴 王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NGO研究所所長王名,12日上午在廣州市政協作“創新社會管理”專題報告。他在會后接受采訪時表示,廣州市民“征集光頭”反對光亮工程和路上舉牌反對廣州地鐵一號線翻新等行為,正是民意表達機構不足的表現,也體現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社會的要求。
廣州地鐵去年曾公布一號線16個車站將進行總體翻新改造,花費預計9277萬元人民幣。廣州16中高一學生陳逸華2011年5月4、5日先在地鐵口發傳單呼吁,后征集乘客簽名共同反對這一做法。
投資總額1.5億元的燈光項目,是廣州市政府為了保持亞運后的燈光美景,對珠江沿岸及海心沙周邊光亮工程即將進行升級改造。4月27日凌晨,廣州市民“小燕子”在微博上發出以征集1000枚光頭的形式來引起網友及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意欲“攔下”這一光亮工程。
“雖有信訪辦等機構,但作用僅止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在源頭上建立起民意表達機構。”王名指出,2011年是社會管理創新之年,需要政府改變固有思維,認識“社會協同”并接受“多方參與管理”的多元思想,促進社會管理組織發展,完善社會管理格局。
“創新社會管理要讓更多人參與,發揮社會協同、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作用才能建設服務型的政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王名舉例說,汶川地震后就發揮了多方參與的作用,籌集了政府、企業、公眾等各方760多億元人民幣善款,組織了410多萬志愿者,以社會力量體現社會存在,展現出共同治理的效果。
王名認為,廣州市民上街舉牌反對耗資數千萬進行地鐵翻新就是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一種行為,只是因為沒有足夠或有效的民意傳達窗口,所采取的一些過激行為。創新社會管理應是在源頭上建立起一系列機制,“現在的社會治理中存在很多薄弱環節,如食品安全、安全生產,都需要從源頭機制上來反思、處理問題”。
廣州市政協主席林元和以及廣州市政協委員、市各民主黨派、工商聯、臺聯和各級政協機關工作人員等共500多人到場“聽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