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建黨90周年之際,兩位八旬老人出資10萬元,以他們的名字命名“學淑助學金”,承諾今后每年注資不少于一萬元。2002年開始助學至今,兩位老人已經先后捐出20余萬元資助貧困學子;他們是濟南大學一對離休教師夫婦馬學鵬、王淑坤,今年已經82歲高齡。倆人同為共產黨員,王淑坤老人還是早期的中共地下黨員。
“只要活著,捐資助學我們就將堅持下去。”21日,接受記者采訪時,馬學鵬笑著說。
助學上癮,九年捐出20萬
6月21日,記者在濟南大學見到了離休教師馬學鵬、王淑坤夫婦(上圖)。從2002年至今,兩位老人已經捐出了20多萬元用于資助貧困學子。
馬學鵬告訴記者,他們捐資助學源于一名在他們家勤工儉學的貧困大學生。2002年,濟南大學法學院一名叫齊山花的學生來到馬學鵬家勤工儉學,打掃衛生。在與齊山花聊天時,馬學鵬夫婦得知她來自淄博沂源縣,父親是礦工,母親長年臥病在床,家庭非常貧困。“看到這個孩子為了完成學業四處打工,當時心里一動,決定資助她。”馬學鵬說,除了照常付給齊山花工資,夫婦倆又從他們的退休金里拿出來2000元給了齊山花,同時承諾將一直資助她到大學畢業。
“齊山花是個引子,從此我們就和濟南大學法學院掛上了鉤。”馬學鵬說,資助齊山花后,想到肯定還有不少其他貧困學生,于是老兩口就和法學院領導協商,每年由該院推薦兩到三名家庭貧困的學生由兩位老人進行資助,每名學生每年資助2000元。
一資助就上了癮!從2002年至今,兩位老人在資助貧困學生、捐資助學上的費用就超過了20萬元。除了學院推薦,兩位老人還通過親戚朋友介紹、偶然場合了解等多種途徑,了解貧困生的信息。
一輩子教書匠,離休不忘助學
“濟南大學的趙倩、楊小萍,復旦大學的鄭路,哈爾濱理工大學的趙小娟……”談起這些年來資助過的學生,王淑坤如數家珍。
馬學鵬告訴記者,夫婦倆捐助的對象不只是大學生。在一次校友會上,馬學鵬了解到膠東地區的海陽市要建希望小學,毫不猶豫地拿出兩千多元。對于貧困小學生和初中生,他們也格外關注,曾資助了山東平邑縣、泗水縣的多名中小學生。“目前正在資助一名中學生和兩名泗水縣的小學生。”馬學鵬說。
“我們夫婦倆都是軍人出身,后來我們倆又從事教育工作,和學生有著特殊的感情。”馬學鵬說,他們夫婦都是共產黨員,夫人王淑坤還是一名早期的地下黨員。
馬學鵬1949年參軍,在部隊里擔任教員,1956年他考入華東師范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教育工作,直至1991年12月離休。王淑坤則是1947年跟隨舅舅去了臺灣,考上了臺北女子師范學校。在校期間,她思想進步,多次參加反饑餓、反迫害活動,并于1949年5月在臺灣成為一名中共地下黨員。“之后偷渡回廈門,在廈門正式宣誓成為一名黨員。”王淑坤說,入黨那年自己只有20歲。
“我們當時的學習條件差,看到現在有些學生因為家庭困難上不起學,完不成學業,心里很難受,心想應該幫他們一把。”馬學鵬說,自己一輩子是個教書匠,和學生結下了不解之緣。
出資10萬元設立“學淑助學金”
“資助的這些孩子都沒有忘了我們,逢年過節都會打個電話。”雖然捐資助學不圖回報,但幾年來,馬學鵬夫婦資助過的學生都沒有忘記他們,這也更加堅定了老兩口繼續助學的決心。
馬學鵬回憶說,2005年自己因病住院,當時已經畢業的學生齊山花白天上班,晚上就到醫院照顧自己,讓夫婦倆格外感動。“助學的錢全部來自我們倆的工資,都是從吃和穿中省下來的。”王淑坤說,捐資助學幾年來,老兩口幾乎沒買過一件新衣服,每日粗茶淡飯,但看到被捐助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老兩口覺得非常欣慰。
因為年事已高,馬學鵬夫婦身體大不如前,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多種疾病,但兩位老人依舊不改捐資助學的初衷。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前不久,馬學鵬、王淑坤出資10萬元,以兩人的名字在濟南大學設立了“學淑助學金”,同時承諾每年將注入不低于一萬元的助學資金。
“年齡大了,吃、穿也用不了多少,留著錢也沒有什么用。”馬學鵬笑著告訴記者,只要活著,他們捐資助學就將一直堅持下去。(記者 李飛 劉清源 通訊員 劉珂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