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中小學性教育大綱實踐研究》課題校的一本小學校本教材《成長的腳步》,因其性教育內容被認為“過于大膽”,引來鋪天蓋地的爭議。
爭議教材將在征得家長同意后使用
“學校把教材帶來,本意是與參加2011青少年性教育國際論壇代表交流的,聽取大家意見,并沒有把它推向社會的動機。學校計劃在下學期開始試用,開課前將首先開展家長培訓,使家長理解項目的內容和教材的意義,并在征得家長同意的前提下,開始使用本教材上課。”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張玫玫告訴記者。
此前,受北京市教委委托,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承擔了《北京市中小學性教育模式初建》課題研究,課題組起草了《北京市中小學學校性教育大綱(草案)》,以指導北京市性教育試點學校開展工作。目前北京共有30所中學、18所小學參加中小學校性教育大綱實踐研究課題。
談起我國當前性教育的整體現狀,張玫玫表示,“相比青少年性發育和性成熟提前的趨勢,性教育明顯滯后,而且力不從心。學校要想開展這個教育,誰去開展?沒有專職的老師;何時開?沒課時,現在課業負擔已經夠重了,專門設置課時,開這個課很困難;最后,這個教育誰來進行?說生物老師可以,生物老師只是對人的生理的層面了解比較多,實際上有關性的問題,除了生理層面的,還有心理層面的,還有社會層面的等等。目前,學校里可以說沒有能夠從這么多層面來進行性教育的人。”
“性”教育,常常是讓教師們尷尬為難的話題。據了解,在大多數學校,性教育僅作為生物課或者衛生課的一部分出現,內容也局限于一些生理知識的普及。教科書上只有幾頁,老師上課時要么一帶而過,要么干脆讓學生自學。
“性教育課是要引導學生學習做一個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層面上健康、自信、快樂的男性或女性。這里包括:認識兩性的生理特點和一生變化的規律,培養尊重兩性差異的意識;克服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建構完善的心理人格,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潛能;學會人際溝通,建立和諧的兩性人際關系等等。”在張玫玫看來,性教育是要讓人學會如何做健康、自信、快樂的男人和女人。“這種關乎人一生的幸福和快樂教育,應不存在難于啟齒一說,誰不需要這樣的教育呢?”
性教育該模糊還是清晰,講多少才合適
即便有性教育,在性教育課堂上,應該更開放還是保守?在一些問題上該講多少,又該講多深?是該模糊還是清晰?
《成長的腳步》之“我是從哪里來的”部分,圖文并茂介紹性交的內容是引發爭議的焦點。這被部分網友描述為:“相當前衛”、堪稱“赤裸裸”的“黃色漫畫”。畢竟,在現代中國社會,絕大多數人還認為“性”包含個人隱私,不愿意被人公開關注,直面談“性”,還不能為大多數人接受,更何況面對的還是小學生?許多人認為,說出一個大概就可以了。
“我認為,‘爸爸的精子如何進入媽媽體內’這個問題不能回避,大多數孩子都很關心這個問題。”張玫玫說,“性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緩解孩子的性好奇。性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若沒有正確性知識的引導,孩子很可能會在性好奇的驅使下接觸一些不良信息。”
張玫玫說,這個問題的答案關系到,孩子和爸爸的親子關系、對有關性問題的科學態度、孩子對新生命誕生意義的認識和孩子們對生命的責任感的建立。“我們把這部分內容放在了小學一、二年級。因為,此時學生的心理發展,對性沒有任何歧義,能夠像對身體的其他器官和生理現象一樣,平靜地接受,包括科學的知識、價值的判斷、情感的回報等等。”
有老師告訴記者,其實學生們對“性”早有耳聞,課堂上也會因一些詞的讀音或事件的聯想而涉及到“性”,如衛生巾廣告詞會被男生在女生面前背誦等。目前為止,大多數教師只能通過簡單訓斥,盡快結束尷尬。
“其實這些不可避免的窘境正是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機會。教師可以把這些點集中起來,設計為主題班會,給學生講清它們的科學解釋、意義、我們應有的態度。使學生從好奇心產生之初,即被引領到科學認識、對待性的道路上,對低級、淫穢的性態度學會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