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優班”:公辦教育資源的“尋租地”
對于不少家長來說,給孩子補課實際上是“被綁架的選擇”。廣東省人民政府督學李偉成說,從體制層面看,應試教育壓力讓家長和學生“被自愿”補課,“你不補他在補,這個學校不補卻總有學校在補”,不補課就意味著落后,意味著與名校無緣,大環境逼著孩子去補。
湖北陽新縣某中學初二學生小陳說,在學校補了10天課,還來不及休息,又被老師“引導”去上校外補習班,每位學生收幾百元,時間半個月。“天熱路遠,同學們實在不愿假期補課,可又不能得罪老師,老師說要上新課,不補課后果自負。”
顯然,學校和老師在利用特權制造“預期”,刺激家長和學生去上“培優班”。一些培訓機構打出“名校名師”“保證升學”“推薦上名校”等噱頭,向家長暗示手中掌握一些特殊資源,如參加培訓班的,可能考試會有透題、可能老師會安排好的座位、可能推薦上名校的機會大。
“這樣做會讓家長們欲罷不能。”湖北一位培訓機構負責人坦言,“實際上,一所名校給我們的推薦名額非常有限,也就五六名吧。”
為了逐利,有的學校、老師甚至強制學生補課。湖北浠水縣蘭溪高中學生小余反映,學校暑期補課要交補課費300元,如不在自愿補課單上簽字,下學期學校就不準報名,以制造學生自愿補課假象。
談及收益,一些中學老師坦言,辦一個月補習班的報酬,比在學校上一學期的課還要多,“所以補課屢禁不絕”。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范先佐認為,學校和教師開設或參與有償補習班,主要是經濟利益的驅動。同時,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和教師試圖通過補習提高學生成績,提高學校排名競爭力,這也是個既現實又嚴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