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招生宣講后,抱著對貴陽市商貿學校“護理專業”的憧憬,家在貴州農村的小云(化名)走進了這所位于省城的中職學校。在學校上了一個月課后,不滿15歲的小云和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進入廣東東莞的一家電子器件工廠“勤工助學”。
在這個工廠里,未成年的小云被安排拿著一份“熊敏”的戶籍證明,“變身”已經年滿16歲的“熊敏”,其他不滿16歲的同學,也被用同樣的方法“變身”。他們的任務,就是每天在流水線上重復同樣的勞動。
2010年5月,因為身體不適,只工作了一周的小云主動要求結束“勤工助學”,從東莞回到老家。隨即,她被查出患上白血病。2010年9月25日,剛滿15周歲的小云不幸去世。
今年4月27日,小云的父母向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把貴陽市商貿學校等4家單位告上法庭,要給女兒討個說法。
學校給未成年學生偽造身份證,每月工作時間不少于260個小時
小云的母親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2010年3月,當時小云就讀的貴州省平壩縣二中召開家長會,一名自稱姓左的老師進行職業教育招生宣傳,動員學生報名參加職業教育學習。
在報名學習護理專業后,3月23日,小云向貴陽市商貿學校繳納了1000元的學雜費,并和十幾名同學一起乘坐學校的大巴,到貴陽讀書。
記者查閱貴陽教育信息網資料發現,貴州商貿學校是貴州省教委1994年第69號文件批準成立的民辦性質的中等職業學校,2005年更名為貴州省貴陽市商貿學校,具有中等職業教育、非學歷教育、短期培訓辦學資質。
據來自不同專業的多名小云的同學回憶,在貴陽市商貿學校上課的時間大約1個月,主要學習普通話、電腦打字等課程,并沒有涉及護理專業課程。
大約入學一個月后,同學們收到了一份《勤工助學頂崗實習協議書》。
這份蓋著“貴州商貿學校”印章的協議書開頭寫明:為了使學生得到一定的鍛煉,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增加感性知識,了解當今社會各企、事業單位的用工要求;同時為了減輕部分家長的經濟壓力,解決同學們的部分生活費用,經學生本人申請、學生家長同意,學校特安排這次頂崗實習助學工作。
這份協議同時寫明:學校保證學生不從事非法、有害、超負荷的工種和工作,頂崗實習期滿后接學生返回學校上課,保證學生實習期間除食宿外每月工資不低于1000元人民幣,每月上班不少于26天,每天工作時間不少于10小時,不超過12小時。
這就意味著,學生每月的工作時間底線是260小時。
對于這期間的工資,協議書約定: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的工資由學校帶隊教師統一與企業結算管理,另外每月支付150元左右的零花錢給學生,剩余的工資待學生回校報到扣除學雜費后,一次性結算給學生。
同時,協議警告說,實習至2010年9月6日結束返校,如果學生中途或期滿后,私自離開工廠或不隨學校帶隊教師一起返校學習,后果自負,且頂崗實習期間的工資一律不結算給該生,并注銷該生的學籍。
2010年4月14日,不滿15周歲的小云在這份協議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隨后,一份小云從沒見過的戶籍證明送到了她的手上,戶籍上的人叫熊敏,1993年11月26日出生,貴州省大方縣人。
小云的同學小嵩(化名)、小良(化名)證實,按老師的要求,小云用了熊敏的身份信息在工廠備案、上班。
中國青年報記者調取了“勤工助學”所在企業的用工歷史記錄,沒有小云的真實姓名,“熊敏”的名字赫然在列,身份證號和家庭地址與小云手上“熊敏”的戶籍信息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