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學校獲名,個人獲利
學術頭銜泡沫為啥吹不破
今年3月7日,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工學院教授嵇少丞在科學網博客中發表了一篇題為《千人中有個美國下崗的副教授》的文章,從而引發了許多人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09年9月引入的洋教授蒂姆·柯斯基的廣泛關注。
在這篇文章中,嵇少丞指稱蒂姆·柯斯基是美國圣路易斯大學的副教授,因“涉嫌品行問題”“下崗”,卻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全職引入,擔任該校“教育部三峽地質災害研究中心”主任。
與此同時,該校將柯斯基宣傳為“國際上近年來出現的年輕優秀構造地質學家、地質災害學家”和圣路易斯大學的“終身首席教授”,且以此申報并獲得包括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湖北特聘專家”等多個頭銜,獲得大量利益。嵇少丞指稱這是“公開的欺騙”。
雖然此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作出了一些回應,比如稱“終身首席教授”是翻譯不嚴謹所致,并承認柯斯基原系美國圣路易斯大學副教授,但目前仍有一些謎團待解。如柯斯基在中國獲得的大量頭銜,其實際申報情況到底如何?同時,嵇少丞教授對他的學術方面提出了行為不端的指控,也仍在爭議中。
一個不得不引起關注的問題是,柯斯基的故事并非孤例。
近年來,隨著中外學術交流越來越頻繁,海歸甚至洋教授到國內學術機構擔任教職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他們中的很多人因漂亮的履歷獲得了許多重要頭銜及豐厚獎勵。然而,細察之下,在某些人光鮮亮麗的履歷背后,卻是一戳就破的泡沫。